典型文献
呼吸力学导向的镇静策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呼吸力学导向的镇静策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MV)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收治的行有创MV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口气管插管行MV,并给予支气管扩张药物、糖皮质激素、抗感染、祛痰、营养支持、镇痛镇静等治疗;两组镇静药物均为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镇痛药物均为舒芬太尼。观察组每6 h行呼吸力学监测,根据患者呼吸力学状态调整镇静深度:气道阻力(Raw)>20 cmH 2O·L -1·s -1时,给予深镇静,维持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3分;Raw为10~20 cmH 2O·L -1·s -1时,初始镇静深度维持RASS评分-2~0分;Raw<10 cmH 2O·L -1·s -1时,停止镇静,或给予浅镇静,维持RASS评分-2~0分。对照组初始即给予浅镇静,维持RASS评分-2~0分。两组均于镇静过程中调整镇静深度,以维持人机同步,保证患者安全。床旁超声测量患者膈肌移动度(DE),同时记录潮气量(VT)、呼吸频率(RR),计算膈肌浅快呼吸指数(D-RSBI,D-RSBI=RR/DE)和膈肌运动效能(DEE,DEE=VT/DE)。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 d、5 d时DE、D-RSBI、DEE的差异;比较两组镇静3 d内RASS评分的差异;比较两组MV时间及28 d病死率的差异。 结果:共入选96例患者,因谵妄、MV时间<3 d等原因剔除6例,最终入组90例,观察组46例,对照组44例。治疗前两组DE、D-RSBI、DE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D-RSBI均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DEE则均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且观察组3 d、5 d D-RSB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次·min -1·mm -1:3 d为1.73±0.48比1.96±0.35,5 d为1.45±0.64比1.72±0.40,均 P<0.05),DEE则均显著高于对照组(mL/mm:3 d为19.7±4.3比17.1±3.9,5 d为25.8±5.6比22.9±5.4,均 P<0.05);两组各时间点D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镇静2 d内观察组RA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1 d为-3.78±0.92比-2.34±0.68,2 d为-2.87±1.04比-2.43±0.79,均 P<0.05),3 d时两组RA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MV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d:5.78±2.01比6.84±2.27, 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各有1例患者死亡,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比2.2%, P>0.05)。 结论:对于行MV治疗的AECOPD患者,呼吸力学导向的镇静策略能够降低D-RSBI,增加DEE,缩短MV时间,具有一定的膈肌保护作用。
文献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膈肌功能障碍;镇静;呼吸力学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刘贞;孟素秋;吴杨;梁茂玲;时启标;杨圣强
作者机构:
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单县中心医院)呼吸科,山东菏泽 274300;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单县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山东菏泽 274300;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单县中心医院)急诊科,山东菏泽 2743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刘贞;孟素秋;吴杨;梁茂玲;时启标;杨圣强-.呼吸力学导向的镇静策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2(07):699-703
A类:
呼吸力学状态
B类:
镇静策略,机械通气患者,MV,前瞻性研究,济宁,湖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经口气管插管,支气管扩张药,糖皮质激素,抗感染,祛痰,营养支持,镇痛镇静,镇静药物,右美托咪定,丙泊酚,镇痛药物,舒芬太尼,学监,状态调整,镇静深度,气道阻力,Raw,cmH ,2O,L ,s ,深镇静,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浅镇静,患者安全,床旁超声,超声测量,膈肌移动度,潮气量,VT,呼吸频率,RR,膈肌浅快呼吸指数,RSBI,膈肌运动,运动效能,DEE,病死率,谵妄,min ,mm ,内观,膈肌保护,膈肌功能障碍
AB值:
0.24829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