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ILED
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自然退行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特征分析
文献摘要:
目的: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自然退行后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及视网膜血管化情况。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行FFA检查的自然退行ROP患儿41例8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5例50只眼,女性16例32只眼。Ⅱ区病变44只眼,其中2、3期病变分别为38、6只眼;Ⅲ区病变38只眼,均为2期。所有患儿在矫正胎龄(70.70±12.25)周且ROP自然退行完成后全身麻醉下行FFA检查。重点观察视网膜血管发育情况,以及脉络膜循环和黄斑部异常情况,同时对比观察Ⅱ、Ⅲ区病变退行后的差异。视网膜血管化范围以视盘中央与血管化边缘的距离(DB)/视盘中央与黄斑中心凹的距离(DF)的比值(DB/DF)表示;周边视网膜无血管区宽度为锯齿缘至视网膜血管化边缘的距离,以视盘直径(DD)记录。不同ROP分区患眼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 结果:脉络膜循环呈线状充盈9例(21.95%,9/41)。后极部视网膜动脉纡曲32只眼(39.02%,32/82 );初始嵴至视网膜血管化边缘区域内,血管分支增多45只眼(54.88%,45/82 ),血管走行平直27只眼(32.93%,27/82 ),环状血管45只眼(54.88%,45/82 ),动静脉分流18只眼(21.95%,18/82),毛细血管床丢失46只眼(56.10%,46/82)。FFA晚期见点、线状荧光素渗漏23只眼(28.05%,23/82)。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缩小、黄斑区弱荧光等黄斑异常28只眼(34.15%,28/82 ),其中黄斑颞侧移位1只眼。患眼颞侧、鼻侧DB/DF值分别为4.63±0.29、3.77±0.23;颞侧无血管区宽度为(1.74±1.00)DD。与Ⅲ区病变比较,Ⅱ区病变自然退行完成后血管分支增多和荧光素渗漏更常见( χ2=9.303、10.774, P=0.002、0.001),颞侧视网膜血管化范围更小( t=-2.285, P=0.026 )、无血管区更宽( t=5.491, P<0.001 )。 结论:ROP自然退行病变稳定后,视网膜血管化不完全和血管发育异常等FFA特征可长期存在,包括后极部视网膜动脉纡曲、末梢血管分支增多、走行平直、环状血管、毛细血管床丢失和黄斑异常等,其长期安全性尚需合理地随访观察。
文献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荧光素血管造影术;自然退行
作者姓名:
张自峰;武雷;李曼红;王亮;严宏祥;周毅;樊静;苟凯丽;郭长梅;王雨生
作者机构: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 全军眼科研究所, 西安 710032
引用格式:
[1]张自峰;武雷;李曼红;王亮;严宏祥;周毅;樊静;苟凯丽;郭长梅;王雨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自然退行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特征分析)[J].中华眼底病杂志,2022(07):539-545
A类:
自然退行
B类: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ROP,FFA,视网膜血管,血管化,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胎龄,全身麻醉,重点观察,血管发育,发育情况,脉络膜,黄斑部,异常情况,同时对比,视盘,盘中,DB,DF,锯齿,DD,Fisher,线状,充盈,视网膜动脉,边缘区域,平直,动静脉,毛细血管,渗漏,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黄斑区,中黄,移位,侧视,发育异常,长期存在,末梢血,长期安全,尚需,随访观察,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AB值:
0.20098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