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ILED
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眼弓蛔虫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研究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眼弓蛔虫病(OT)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收集2016年11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曾在外院误诊的OT患者11例(11只眼)进行研究。其中,男性7例(7只眼),女性4例(4只眼);年龄4~47岁,平均年龄(21.4±13.8)岁。采集患者病史,收集临床表现,就诊过程,影像学检查结果,眼内液检测结果。年龄和眼压以 ±s描述。职业、居住地、猫狗接触史、主诉、既往病史、视力、眼部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眼内液检测结果、诊断及鉴别诊断采用例数(眼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随访6个月,观察临床诊断是否有修正。结果:11例均为单眼患病。其中,18岁以下者6例(6只眼),占54.55%(6/11);18岁以上者5例(5只眼),占45.45%(5/11)。有玻璃体混浊者11例(11只眼),占100.00%(11/11);玻璃体机化分层者7例(7只眼),占63.64%(7/11);玻璃体增殖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者4例(4只眼),占36.36%(4/11)。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显示前部玻璃体混浊者4例(4只眼),占36.36%(4/11);睫状体后有异常高回声者3例(3只眼),占27.27%(3/11),提示周边肉芽肿形成。B型超声检查玻璃体可见异常回声者9例(9只眼),占81.82%(9/11)。其中,表现为特异性的条索状或带状分层回声者5例(5只眼),占45.45%(5/11);表现为点团状回声者4例(4只眼),占36.36%(4/11)。B型超声显示有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者6例(6只眼),占54.55%(6/1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显示视盘着染、荧光素渗漏及视网膜血管显著渗漏者6例(6只眼),占54.55%(6/11)。其中,表现出视网膜毛细血管"羊齿蕨样"渗漏者3例(3只眼),占27.27%(3/11)。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显示显著黄斑水肿者3例(3只眼),占27.27%(3/11)。首诊外院误诊为非感染性葡萄膜炎者4例(4只眼),占36.36%(4/11);陈旧性视网膜脱离者2例(2只眼),占18.18%(2/11);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者2例(2只眼),占18.18%(2/11);视网膜母细胞瘤者1例(1只眼),占9.09%(1/11);黄斑水肿者1例(1只眼),占9.09%(1/9);Coat′s病伴新生血管型青光眼者1例(1只眼),占9.09%(1/11)。眼内液弓蛔虫免疫球蛋白(Ig)G均远高于3U者7例(7只眼),占63.64%(7/11)。11例(11只眼)OT分型为典型者9例(9只眼),占81.82%(9/11)。其中,后极部肉芽肿型2例(2只眼),占18.18%(2/11);周边肉芽肿型4例(4只眼),占36.36%(4/11);眼内炎型3例(3只眼),占27.27%(3/11)。OT分型为非典型者2例(2只眼),占18.18%(2/11)。随访6个月以上,临床诊断无修正。结论:OT多为单眼发病,儿童和成人均可患病。OT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有后极部和(或)周边肉芽肿、眼内炎及玻璃体视网膜增殖等典型表现,B型超声和UBM检查可辅助诊断。也可仅表现为全葡萄膜炎或中间葡萄膜炎,伴黄斑水肿和视网膜毛细血管"羊齿蕨样"渗漏等非典型改变。眼内液弓蛔虫抗体检测对OT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文献关键词:
眼弓蛔虫病;鉴别诊断;单眼葡萄膜炎
作者姓名:
郝琳娜;张妍春;薛大喜;康紫薇;何英楠;楚江南
作者机构:
710004 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 陕西省眼科医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心 西安市眼底病研究所
引用格式:
[1]郝琳娜;张妍春;薛大喜;康紫薇;何英楠;楚江南-.眼弓蛔虫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研究)[J].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2022(02):94-99
A类:
眼弓蛔虫病,单眼葡萄膜炎
B类:
诊断与鉴别诊断,OT,西安市,眼科,外院,误诊,平均年龄,影像学检查,眼内液,眼压,居住地,主诉,视力,眼部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用例,以上者,玻璃体混浊,牵拉,视网膜脱离,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前部,睫状体,回声,肉芽肿,超声检查,条索状,团状,声显,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视盘,渗漏,视网膜血管,视网膜毛细血管,羊齿,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黄斑水肿,首诊,非感染性葡萄膜炎,陈旧性,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视网膜母细胞瘤,Coat,新生血管,管型,青光眼,免疫球蛋白,Ig,3U,眼内炎,非典型,断无,典型表现,辅助诊断,抗体检测
AB值:
0.24865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