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电针"足三里"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免疫屏障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电针"足三里"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免疫屏障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6只,模型组、非经非穴组、电针组各15只.以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电针组大鼠于造模后给予电针双侧"足三里",非经非穴组造模后给予电针非经非穴处,每次30 min每日1次,连续3 d.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及造模后3 d的病死率;检测各组大鼠肠内细菌移位率;HE染色法观察肠黏膜病理形态学变化,T U N EL法检测肠黏膜淋巴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CD4+和CD8+T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肠黏膜IL-4和肠黏液sIgA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小肠组织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电针组大鼠病死率为13.33%(2/15),模型组、非经非穴组均为46.67%(7/15),电针组较模型组、非经非穴组明显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肠内细菌移位升高(P<0.05),光镜下肠黏膜病理损伤严重,肠黏膜Chiu评分、淋巴细胞凋亡指数、小肠组织Bax表达均升高(P<0.05),小肠组织CD4+、CD8+T细胞百分比及肠黏膜IL-4含量、肠黏液sIg A含量、小肠组织Bcl-2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及非经非穴组比较,电针组肠内细菌移位率、肠黏膜淋巴细胞凋亡指数、小肠组织Bax表达均降低(P<0.05),小肠组织CD4+、CD8+T细胞百分比及肠黏膜IL-4含量、肠黏液sIgA含量、小肠组织Bcl-2表达均升高(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可抑制脓毒症大鼠肠黏膜淋巴细胞凋亡,保护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降低肠道通透性,其机制可能与调控Bcl-2家族蛋白有关.
文献关键词:
电针;脓毒症;肠黏膜免疫屏障;淋巴细胞;凋亡;细菌移位
作者姓名:
楼屹;朱之青;谢莉莉;冯杨荣
作者机构:
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宁波31501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楼屹;朱之青;谢莉莉;冯杨荣-.电针"足三里"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免疫屏障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针刺研究,2022(05):386-392
A类:
B类:
电针,足三里,脓毒症,肠黏膜免疫屏障,可能机制,假手,非经,盲肠结扎穿孔法,大鼠模型,穴处,病死率,肠内,细菌移位,HE,染色法,肠黏膜病理,病理形态学,EL,流式细胞术,CD4+,CD8+T,酶联免疫吸附法,黏液,sIgA,blot,小肠,Bcl,Bax,蛋白表达水平,光镜,病理损伤,Chiu,可抑制,屏障功能,肠道通透性
AB值:
0.17584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