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四川盆地不同落区的三次强降水过程多尺度特征分析
文献摘要:
利用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结合加密自动站、常规探空、组网雷达资料等对2013年夏季四川盆地三次落区不同的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不同尺度天气系统在地形和不同大气稳定度环境条件下的动力学过程对对流系统移动传播、结构演变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6月19-20日的"盆地西部型"暴雨过程,由夜间加强的700 hPa偏南暖湿气流沿川西高原陡坡地形触发,初始对流系统表现为沿高原边坡的细长直线型回波带,受沿盆地边沿对流冷池与低层暖湿东南气流的相互作用影响,成熟期的MCSs(中尺度对流系统)表现为具有后向传播特征的右移风暴,向盆地中部方向发展并逐渐远离高原地形,当对流系统前侧的暖湿入流显著减弱后,对流系统减弱消散;6月29日至7月1日的"盆地中部型"暴雨过程,是一次长生命史对流降水过程,与"西南涡"系统演变有关,对流系统首先在盆地700 hPa暖湿舌轴线上、沿着低层浅薄暖性低涡外侧(850 hPa以下)的斜压锋区上被触发,并沿对流层中层低空急流轴线的左侧组织成线状对流系统,对流生成后其南端产生的浅薄冷池出流,在环境暖湿气流作用下,触发新的对流,并向θse(假相当位温)高值区发展,对流系统由"线型"逐渐演变为"弧线型",后期随着涡旋状气流向对流层中层倾斜发展,假相当位温锋区上的气旋式辐合流场不断触发新生对流,对流系统逐渐演变为位于盆地中部的类似于螺旋雨带分布,当对流层中低层随高度倾斜分布的低涡中心逐渐重合,螺旋状对流雨带逐渐向低涡中心收缩并最终消失;7月4-5日的"盆地周边型"暴雨过程,与冷空气越过秦岭-大巴山、从盆地西北侧侵入盆地的过程直接相关,对流系统最先通过冷空气沿盆地西部边沿陡峭地形触发形成,随着冷空气向南推进,对流"移动"至盆地西南部地形边沿地带,随着盆地冷空气在盆地西部堆积并在低层向东扩展,浅薄冷垫以上的对流层中层对流不稳定在暖湿切变的抬升作用下,盆地东部触发高架雷暴并沿切变线发展组织起来.
文献关键词:
四川盆地;强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对流冷池
作者姓名:
陈双;孙继松;何立富
作者机构:
国家气象中心,北京 100081;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09;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陈双;孙继松;何立富-.四川盆地不同落区的三次强降水过程多尺度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22(05):1190-1208
A类:
对流冷池,右移风暴
B类:
四川盆地,强降水,降水过程,多尺度特征,ERA,再分析资料,自动站,探空,组网雷达,年夏季,暴雨过程,不同尺度,天气系统,同大,大气稳定度,动力学过程,对对,移动传播,结构演变,hPa,偏南,暖湿气流,川西高原,陡坡地,边坡,细长,长直,直线型,回波,地边,边沿,作用影响,成熟期,MCSs,中尺度对流系统,后向传播,传播特征,盆地中部,前侧,入流,消散,次长,长生,生命史,西南涡,轴线,浅薄,低涡,斜压,对流层,中层,低空急流,织成,线状,南端,出流,se,假相当位温,统由,弧线,涡旋,气旋,辐合,合流,螺旋雨带,中低层,螺旋状,对流雨,缩并,冷空气,越过,过秦,秦岭,大巴山,西北侧,最先,过冷,陡峭地形,西南部,向东,冷垫,对流不稳定,抬升,高架雷暴,切变线,组织起来
AB值:
0.3555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