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基于EST-SSR标记的花楸树和少叶花楸杂交F1代群体的杂种鉴定及遗传关系分析
文献摘要:
以花楸树〔Sorbus pohuashanensis(Hance)Hedl.〕为母本、少叶花楸〔S.hupehensis var.paucijuga(D.K.Zang et P.C.Huang)L.T.Lu〕为父本进行种间杂交,利用筛选出的9对扩增结果稳定且具多态性的EST-SSR引物,对杂交F1代群体进行杂种鉴定,并对亲本和杂交F1代群体的基因分离规律以及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共获得184株杂交F1代,其中175株在9个EST-SSR位点上均扩增出双亲条带,说明这些单株为真杂种,杂种率达95.1%;另9株在3~7个位点上呈现异常基因型,即缺失双亲条带或出现新条带.9对EST-SSR引物中,仅sorsd29在亲本中的扩增结果为aa×bb型(纯合互补型),其他8对引物在亲本中的扩增结果为aa×bc型(父本型)、ab×cd型(双亲互补型)或ab×ac型(杂合互补型),因而,在175株真杂种中,仅sorsd29位点未出现基因分离,另8个位点均出现了基因分离,经x2检验,F1代分离比与期望分离比均无显著(P>0.05)差异.用9对EST-SSR引物从175株F1代真杂种中共扩增出28个等位基因,观测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性信息含量、Shannon's信息指数、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的均值分别为3.1、2.9、0.566、1.076、0.920和0.640.基于Nei's遗传距离,采用UPGMA法构建系统聚类图,结果显示:在Nei's遗传距离0.28处,少叶花楸单独成组Ⅰ,花楸树和175株F1代单株聚为组Ⅱ;在Nei's遗传距离0.24处,组Ⅱ可进一步分为2个亚组,其中81株F1代单株聚为亚组Ⅱ1,另94株F1代单株与花楸树聚为亚组Ⅱ2.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采用EST-SSR分子标记法可对花楸树和少叶花楸的杂交F1代群体进行有效的杂种鉴定;获得的杂交F1代单株的基因分离情况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且与母本花楸树有较近的遗传关系;总体上看,杂交F1代群体中175株真杂种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
文献关键词:
花楸树;少叶花楸;EST-SSR标记;杂种鉴定;遗传多样性;遗传关系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谷艳鹏;张泽人;孙涛;韩庆军;栗宁宁;鲁仪增;窦德泉;郑健
作者机构:
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 北京102206;山东省林草种质资源中心,山东 济南250102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谷艳鹏;张泽人;孙涛;韩庆军;栗宁宁;鲁仪增;窦德泉;郑健-.基于EST-SSR标记的花楸树和少叶花楸杂交F1代群体的杂种鉴定及遗传关系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22(04):65-73
A类:
少叶花楸,Hedl,paucijuga,sorsd29
B类:
EST,SSR,花楸树,代群,杂种鉴定,遗传关系,关系分析,Sorbus,pohuashanensis,Hance,母本,hupehensis,var,Zang,et,Huang,Lu,父本,种间杂交,扩增结果,引物,亲本,基因分离,分离规律,遗传多样性,共获,双亲,条带,单株,个位,基因型,aa,bb,bc,ab,cd,ac,x2,等位基因,多态性信息含量,Shannon,杂合度,Nei,遗传距离,UPGMA,建系,系统聚类,成组,分子标记,标记法,离情,孟德尔分离定律
AB值:
0.25897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