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象外之象,韵外之致——探究《野草》意象构建及象征手法
文献摘要:
与最早一批新诗相比,鲁迅的《野草》构建了更为独特、凛冽的意象,并多用拟人与隐喻的手法,扩展并深化了象征方法的应用,丰富了诗歌内涵.他的象征并不局限于个人的感受,而是融合了自己生命的哲学与深刻的时代感悟在内,旨在达成人与人超越文本的灵性沟通,传达所谓"象外之象,韵外之致".本文将《野草》中的象征手法表现方式分为隐喻性象征、暗示性象征、超越性象征三个层次,选取不同层次的典型文本进行分析,尝试透过象征的外皮向下挖掘,做出更深层次的解读,总结汲取其独特的意象构建及象征手法.
文献关键词:
鲁迅;野草;意象;象征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王晶晶
作者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王晶晶-.象外之象,韵外之致——探究《野草》意象构建及象征手法)[J].文教资料,2022(09):25-28
A类:
B类:
象外之象,之致,野草,意象构建,象征手法,新诗,鲁迅,凛冽,拟人,生命的哲学,时代感,人与人,超越文本,灵性,表现方式,隐喻性,暗示性,超越性,不同层次,型文本,外皮
AB值:
0.40288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