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不同频率局部振动预防人体前臂肌肉疲劳效果及脑电神经网络的机制研究
文献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频率局部振动对预防前臂肌肉疲劳的效果及其脑电神经网络机制.方法:选取16名健康成年大学生作为受试者,在诱发前臂肌肉疲劳前对其右前臂屈指肌肌腱实施3种频率(60、30和0 Hz)的局部振动,将60、30 Hz振动作为实验组,0 Hz振动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记录受试者在振动刺激干预前后最大随意收缩力(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MVC)和屈指肌持续收缩至疲劳过程中的肌电、握力、主观体力等级感觉以及振动后即刻静息状态下的脑电.结果:1)在3种振动刺激下,肌肉收缩至疲劳的时间分别为(154.5±42.9)s(0 Hz)、(187.3±60.0)s(30 Hz)和(226.5±65.1)s(60 Hz),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且60 Hz振动>30 Hz振动>0 Hz振动(P<0.05).2)肌肉疲劳过程中握力样本熵分别为1.62±0.33(0 Hz)、1.60±0.53(30 Hz)和1.31±0.40(60 Hz),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0 Hz振动<0 Hz振动(P<0.05)、60 Hz振动<30 Hz振动(P<0.05).3)肌肉疲劳过程中前臂屈指肌标准化肌电幅值RMS(%)分别为37.2%±14.4%(0 Hz)、54.0%±22.9%(30 Hz)和43.5%±20.0%(60 Hz),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0 Hz振动>0 Hz振动(P<0.05).4)不同频率振动刺激后即刻静息态时,受试者运动对侧大脑半球中央区与顶区之间的脑功能连接在脑电β3波段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60 Hz振动>0 Hz振动(P<0.05);运动对侧大脑半球中央区与同侧大脑前额区在脑电β3波段的脑功能连接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60 Hz振动>30 Hz振动(P<0.05);运动对侧大脑半球的中央区(P<0.05)和顶区(P<0.05)的区域内脑功能连接在脑电α波段上存在统计学差异,均表现为30 Hz振动>0 Hz振动(P<0.05).结论:在运动前对肌肉实施60 Hz或30 Hz局部振动刺激,可以有效预防低负荷静态收缩诱发的运动性肌肉疲劳,但效果存在差异,其原因可能与不同振动频率引起运动神经元募集和大脑运动皮质区与感觉皮质区的脑网络功能连接不同有关.
文献关键词:
前臂肌肉;筋膜枪;振动刺激;疲劳;脑电;神经网络
作者姓名:
袁维帅;刘晓丽;柳杨;陈渔;侯雨鑫;鲁盼盼;牛锁青;胡坤;牛茂林;郭峰
作者机构:
沈阳体育学院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沈阳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育学校,辽宁 沈阳 110102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袁维帅;刘晓丽;柳杨;陈渔;侯雨鑫;鲁盼盼;牛锁青;胡坤;牛茂林;郭峰-.不同频率局部振动预防人体前臂肌肉疲劳效果及脑电神经网络的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22(06):54-66,87
A类:
volun,运动性肌肉疲劳
B类:
不同频率,局部振动,防人,人体前臂,前臂肌肉,脑电,网络机制,右前,屈指肌,肌腱,空白对照,别记,振动刺激,maximum,tary,contraction,MVC,肌电,握力,即刻,静息状态,肌肉收缩,样本熵,RMS,静息态,对侧,大脑半球,中央区,脑功能连接,接在,波段,统计学差异,同侧,前额,低负荷,振动频率,起运,运动神经元,募集,运动皮质,脑网络功能,同有,筋膜枪
AB值:
0.24406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