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从"能近取譬"到"指事问义":中国哲学的一种说理方式
文献摘要:
本文就中国哲学史上一类重要的言谈说理方式——先秦儒家的"能近取譬"与唐代禅宗的"指事问义"——进行研究,探讨了这类象征性言说的思想内涵及其在儒家与禅宗思想中的应用.以《易传》"系辞"中取相观通的方式为案例,阐析其"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论理原则,同时比较分析了中国禅宗南北两宗及临济宗等学派如何假借各种象征性的手法,以譬喻方式来阐明开悟的境界.从而认为儒家与禅宗所提出的这类言说道体的方式,经由具体经验中的见闻觉察,推而广之去阐明普遍性的道体原则.幽远之道是透过个体的切己经验,譬喻式地来表现的,这与以玄学或形而上学来论说道体的言说方式是相当不同的类型,可以将其看作哲学史上非常特别的一种道体言谈方式.同时,本文还从中国哲学思想史的内在理路,阐明了这类言说与传统形上学论述之间的互动转换关系.
文献关键词:
能近取譬;指事问义;言谈;说理
作者姓名:
龚隽
作者机构:
中山大学哲学系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龚隽-.从"能近取譬"到"指事问义":中国哲学的一种说理方式)[J].人文杂志,2022(02):11-17
A类:
能近取譬,指事问义
B类:
说理,中国哲学史,言谈,先秦儒家,唐代,象征性,思想内涵,禅宗思想,易传,系辞,近取诸身,论理,两宗,临济宗,学派,假借,譬喻,开悟,说道,道体,见闻,觉察,推而广之,幽远,切己,玄学,形而上学,学来,论说,言说方式,哲学思想,思想史,内在理路,形上学,转换关系
AB值:
0.41204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