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战时后方私立大学的生活样态及生存逻辑——以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为例(1938—1946)
文献摘要:
全面抗战爆发后,失去了"基地"武昌的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俨然成为战时高校中的"孤儿"之一,1938年底依靠湖北旅渝同乡会的帮助而寄居"宽不上二丈的米市街".在重庆南岸复校后,私立武昌中华大学在"无序"中困苦备尝,乞怜平价商品、举债银行度日、公演募捐,其艰难维持的窘状无疑成为战时后方私立大学生活样态的一个缩影.在"无序"情况下,学校依然按照"有章"规范来施教育人,仍维持三学院七学系的学科体系及商学办学特色,并积极接收借读生及宣传抗战,同时,亦努力加入"国家队",主动接受国民政府教育部的规训,但是,限于其体量过小及国家教育经费有限等因素,学校由私立转为国立的努力未能成功."无序"与"有章"并存,在"私立"与"国立"之间挣扎,成为战时后方私立大学的生存逻辑.
文献关键词:
抗日战争;大后方;私立大学;陈时;中华大学
中图分类号:
[2]
社会科学总论(C)
作者姓名:
赵国壮;周挥辉
作者机构: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400715;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湖北武汉,430079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赵国壮;周挥辉-.战时后方私立大学的生活样态及生存逻辑——以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为例(1938—1946))[J].湖北社会科学,2022(01):114-124
A类:
二丈,乞怜,窘状,借读,借读生
B类:
战时,私立大学,生存逻辑,武昌,中华大学,全面抗战,俨然,孤儿,靠湖,同乡会,寄居,南岸,复校,困苦,备尝,平价,举债,行度,度日,公演,募捐,大学生活,缩影,施教,三学,学科体系,商学,办学特色,宣传抗战,国家队,接受国,国民政府教育部,规训,家教,教育经费,经费有限,挣扎,抗日战争,大后方,陈时
AB值:
0.40768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