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通风报信:一次课堂点名的实地研究
文献摘要:
通风报信是中国社会一种颇具特色的传播行为.人情、关系、面子、报等可能是理解这一传播行为的重要本土概念.通过对高校的一次课堂点名进行了实地研究,发现在场的学生有2/3参与了通风报信.信息传受双方普遍将之视为人情往来,涉及差序格局中的"关系"判断;相对于冒名顶替,通风报信只是举手之劳,不转告更可能引起好友不满;人情大小和对关系的影响是考量重点,个人内心是否情愿并不重要;传受双方遵循报之规范,一欠一报,来来往往,形成了生生不息的信息动力场;对其他在场者会放出风声的心理预期,导致多数在场者争先恐后报信,以此为自己赢得最好的人缘.现场的通风报信者和未报信者在社会疏离感的自我疏离感和不可控制感维度上存在统计上边缘显著的差异,报信者得分偏低,他们更喜欢社会交往和搞好关系.在"通风报信"这一新的情境中重新验证了人情的相关理论,发现了人情在通风报信中的重要作用,或有助于从传播学的视角进一步理解信息作为交换物时人情运作中的一般规则和特殊性质,从而进一步丰富人情等本土理论探索的信息与传播之维.更有助于于生活细微处感悟文化,从而提升"文化自觉",进而为卓有成效的借鉴与建设展开可能,推动社会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文献关键词:
通风报信;冒名顶替;人情;关系;面子;报
作者姓名:
林升栋;普非拉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 100872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林升栋;普非拉-.通风报信:一次课堂点名的实地研究)[J].深圳社会科学,2022(05):133-143
A类:
通风报信
B类:
点名,实地研究,颇具,传播行为,人情,面子,一传,往来,差序格局,冒名顶替,举手之劳,转告,好友,情愿,不重,来来往往,生生不息,动力场,在场者,放出,风声,心理预期,争先恐后,人缘,信者,社会疏离感,控制感,上边,社会交往,搞好关系,或有,传播学,学的视角,时人,富人,本土理论,理论探索,于于,细微处,文化自觉,卓有成效
AB值:
0.33396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