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结构与血栓形成的相关性
文献摘要: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耳(LAA)结构与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因NVAF拟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283例.收集患者病历资料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依据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将患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分析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Wilcoxon检验及χ2检验.采用单因素分析发现具有预测能力的变量,然后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危险因素对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 血栓组与非血栓组间体质量指数、心房颤动病程、CHA2DS2-VASc评分、持续性心房颤动比例、尿酸、脑钠肽、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前后径(LAD)、左心耳容积(LAA-V)、左心耳长径(LAA-L)、左心耳第一弯曲度和左心耳叶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A2DS2-VASc评分(OR=1.898,95%CI 1.223~2.944)、LAD(OR=1.214,95%CI 1.087~1.355)、LAA-V(OR=1.230,95%CI 1.023~1.480)、LAA-L(OR=1.154,95%CI 1.005~1.326)、左心耳第一弯曲度(OR=1.032,95%CI 1.003~1.063)及左心耳叶数(OR=2.024,95%CI 1.331~3.077)是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当CHA2DS2-VASc评分≥4分(灵敏度0.575,特异度0.844),LAD≥39.5 mm(灵敏度0.825,特异度0.716),LAA-V≥7.155 cm3(灵敏度0.850,特异度0.724),LAA-L≥25.01 mm(灵敏度0.775,特异度0.938),LAA第一弯曲度≥121.5°(灵敏度0.450,特异度0.951)及LAA叶数≥3叶(灵敏度0.900,特异度0.646)时,LAA血栓形成风险显著增加.结论 LAA结构对血栓形成具有较好预测作用.提示临床上为NVAF患者提供抗凝治疗时,可在CHA2DS2-VASc评分基础上考虑LAA结构复杂性.
文献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左心耳结构;血栓形成;CHA2DS2-VACs评分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霍家敏;李学文
作者机构:
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山西白求恩医院·山西医学科学院·同济山西医院心血管内科,太原 030032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霍家敏;李学文-.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结构与血栓形成的相关性)[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2(08):561-566
A类:
VACs
B类: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左心耳结构,血栓形成,NVAF,LAA,射频消融术,病历资料,影像学检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相关危险因素,数据类型,Wilcoxon,预测能力,多因素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预测价值,间体,体质量指数,CHA2DS2,VASc,持续性心房颤动,尿酸,脑钠肽,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前后径,LAD,长径,弯曲度,叶数,logistic,cm3,成风,预测作用,抗凝治疗
AB值:
0.154259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