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三突变型缺氧诱导因子-1α对老年小鼠缺血后肢的促血管生成作用
文献摘要:
目的 探讨三突变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老年小鼠缺血后肢的促血管生成作用.方法 24只老年小鼠结扎一侧后肢股动脉制备后肢缺血模型并随机等分为3组,分别经肌肉注射腺病毒包裹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Ad-LacZ),腺病毒包裹的Pro402、Pro564双位点突变型HIF-1α基因(Ad-DM),腺病毒包裹的Pro402、Pro564、Asn803三位点突变型HIF-1α基因(Ad-TM).术前,术后0、7、14、21、28 d分别对小鼠双侧后肢骨骼肌行对比超声灌注成像评价缺血后肢骨骼肌血流情况(用缺血后肢血流量/对侧非缺血后肢血流量表示).术后28 d利用运动评分评价缺血后肢的运动功能.术后28 d处死小鼠取缺血后肢骨骼肌分别行Bandeiraea Simplicifolia-1凝集素、α-平滑肌肌动蛋白免疫荧光染色标记微血管和小动脉,评价血管发生和小动脉生成.结果 对比超声灌注成像显示:术后0 d,3组的血流均下降至15%(P=0.811).随时间的推移,3组的血流均有所恢复,其中,Ad-TM组的血流恢复快于其他两组.术后28 d,Ad-TM组中缺血后肢的血流量达到对侧非缺血后肢血流量的(67.4±8.1)%,较Ad-LacZ组的(33.2±5.2)%和Ad-DM组的(48.4±5.3)%显著增加(P<0.001).术后28 d,Ad-TM组的运动评分(3.4±0.7)分显著高于Ad-LacZ组的(1.8±0.6)分和Ad-DM组的(2.5±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Ad-TM组的微血管密度(3.1±0.6)显著高于Ad-LacZ组的(1.6±0.4)和Ad-DM组的(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d-TM组的小动脉密度(10.6±2.2)显著高于Ad-LacZ组的(5.7±1.0)和Ad-DM组的(6.7±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三突变型HIF-1α可通过血管发生和小动脉生成的方式有效促进老年小鼠缺血后肢的血管生成,改善缺血后肢血流灌注和运动功能.
文献关键词:
下肢缺血;缺氧诱导因子-1α;对比超声;血管生成
作者姓名:
谢佳佳;廖文君;吴碧君;唐其东;李瑜辉
作者机构: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广东 广州510317;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超声科,广东 广州510317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谢佳佳;廖文君;吴碧君;唐其东;李瑜辉-.三突变型缺氧诱导因子-1α对老年小鼠缺血后肢的促血管生成作用)[J].心血管病学进展,2022(09):841-845
A类:
Pro402,Pro564,Asn803,Bandeiraea,Simplicifolia
B类:
突变型,缺氧诱导因子,老年小鼠,后肢,促血管生成,HIF,结扎,一侧,侧后,股动脉,肌肉注射,腺病毒,半乳糖,糖苷酶,酶基因,Ad,LacZ,双位,位点突变,DM,TM,肢骨,骨骼肌,对比超声,灌注成像,血流情况,血流量,对侧,流量表,运动功能,处死,凝集素,平滑肌肌动蛋白,免疫荧光染色,色标,小动脉,血管发生,快于,微血管密度,血流灌注,下肢缺血
AB值:
0.19086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