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小江断裂带北段上地壳三维速度结构研究及鲁甸Ms6.5地震构造分析
文献摘要:
利用巧家流动台阵2012-2017年期间记录到的近震P波和S波到时数据,采用地震体波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小江断裂带北段及鲁甸地震震源区上地壳的高分辨率VP和VP/Vs模型.成像结果显示:小江断裂带北段在0~6 km左右的深度表现为低波速、高波速比异常,在9~12 km左右的深度以下,小江断裂带北段整体开始呈现显著的高速特征,形状呈向上凸起的特征,这可能是玄武岩侵入的痕迹,暗示了小江断裂带可能是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喷发的主要通道.这些高速物质的侵入使得地壳较为脆性,介质强度较低,有助于后期小江断裂带的形成.小江断裂带北段两侧的结构差异显示出一定的分段特征,巧家段和达朵段东侧块体表现为明显的高速异常,而中间的蒙姑段则表现为低的波速异常.整体来说,小江断裂带北段的深浅结构及两侧块体的结构差异,反映了其大型走滑断层和块体边界的构造特征.鲁甸Ms6.5地震所在的莲峰断裂和昭通-鲁甸断裂之间的块体呈现"低-高"型的速度异常特征,使得昭通-鲁甸断裂两侧形成明显的速度差,西北侧的低速异常区在大凉山次级块体的挤压变形过程中,受到了高速的昭通-鲁甸断裂阻挡,应力在高低速过渡区积累、释放,进而发生鲁甸地震.此外,在鲁甸地震的两个共轭余震节面中均显示:主震发生在高低速过渡区,余震分布与高低速过渡区和高速区有关,与高低波速比过渡区和低波速比有关.
文献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北段;体波成像;地壳速度结构;鲁甸地震;波速比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邓菲;吴庆举;许力生
作者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邓菲;吴庆举;许力生-.小江断裂带北段上地壳三维速度结构研究及鲁甸Ms6.5地震构造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22(04):1288-1302
A类:
小江断裂带北段,体波走时
B类:
上地壳,三维速度结构,结构研究,Ms6,地震构造,构造分析,巧家,流动台,台阵,录到,近震,走时层析成像,成像方法,演得,鲁甸地震,地震震源,源区,VP,Vs,波速比,凸起,痕迹,暗示,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喷发,脆性,结构差异,东侧,高速异常,深浅,走滑断层,块体边界,构造特征,昭通,速度异常,异常特征,速度差,西北侧,低速异常,异常区,大凉山,次级,挤压变形,变形过程,阻挡,过渡区,共轭,主震,余震分布,比过,体波成像,地壳速度结构
AB值:
0.29427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