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胃部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部病变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行胃ESD治疗的8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病例的年龄、性别、病变直径、病变位置、手术持续时间、创面处理方式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总结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时间规律,为术前及术中评估出血风险提供参考.[结果]899例患者中,20例(2.22%)出现术后出血,其中90%发生在术后5 d内.单因素x2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的出血发生率高于女性,病变直径≥3 cm的出血发生率高于病变直径<3 cm的患者,不同病变位置及创面处理方式的出血发生率存在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使用止血夹(P=0.008,OR=4.487,95%CI:1.478~13.620)、病变直径≥3 cm(P=0.008,OR=3.376,95%CI:1.371~8.313)是胃 ESD 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未使用止血夹、病变直径≥3 cm的患者,胃部病变ESD后出血的发生率较高,术后5 d是发生出血的危险期.
文献关键词:
胃部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后出血;危险因素
作者姓名:
乔雨晴;沈磊
作者机构: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湖北武汉43006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乔雨晴;沈磊-.胃部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出血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消化病杂志,2022(01):31-33
A类:
B类:
胃部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出血,危险因素分析,ESD,变直径,病变位置,手术持续时间,创面处理,多因素分析,发病时间,时间规律,出血风险,x2,止血夹,危险期
AB值:
0.17193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