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红壤旱地以玉米为主体的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文献摘要:
为揭示红壤旱地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差异,以有效反映种植模式与土壤质量的关系,以紫云英-玉米为对照(CK),设置马铃薯-玉米||大豆、"三花"混播(紫云英×油菜×肥田萝卜)-玉米||花生(TMP)、蚕豆-玉米||甘薯(BMS)、油菜-玉米||大豆(RMS)5种以玉米为主体的种植模式,分析了第1、2季收获后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结果显示:第2季间作玉米收获后,与CM处理(CK)相比,PMS、TMP、BMS、RMS的活性有机碳分别提高53.67%、67.89%、11.01%、57.80%;PMS、TMP、RMS处理的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与对照相比分别显著提高了52.63%~89.47%和53.49%~93.80%(P<0.05),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显著高于对照59.24%、60.71%、80.91%(P<0.05).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与活性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玉米间作产量均高于单作,且不同种植模式经济产量都高于对照.综合分析认为,红壤旱地以玉米为主体的不同种植模式有利于提高活性有机碳含量及碳素有效率、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也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马铃薯-玉米||大豆处理经济产量最高,三花-玉米||花生处理最有利于提高碳库管理指数,油菜-玉米||大豆处理次之.
文献关键词:
红壤旱地;种植模式;土壤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土壤肥力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郭树健;李淑娟;李娜;黄国勤
作者机构: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南昌330045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郭树健;李淑娟;李娜;黄国勤-.红壤旱地以玉米为主体的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22(06):128-136
A类:
B类:
红壤旱地,不同种植模式,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土壤有机碳库,影响差异,土壤质量,紫云英,马铃薯,大豆,混播,油菜,肥田萝卜,花生,TMP,蚕豆,甘薯,BMS,RMS,后土,间作玉米,玉米收获,CM,PMS,碳分,活度,有机碳含量,单作,经济产量,高活性,碳素,玉米产量,高碳,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肥力
AB值:
0.20350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