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基于ICF构建智力残疾儿童适应性体育课程体系
文献摘要:
目的 应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对智力残疾儿童的运动功能特点进行分析,并参照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构建适用智力残疾儿童的功能定向和体育运动核心素养的适应性体育课程体系.方法 运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1)和ICF对智力残疾儿童运动功能、活动和参与功能进行系统分析.依据ICF"生物-心理-社会"的功能、残疾和健康模式以及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参照美国《适应体育国家标准(第三版)》(APENS-3),构建适用于智力残疾儿童运动功能和运动能力发展要求的、功能定向的适应性体育课程体系.结果 智力残疾儿童可能表现出基本动作发展缓慢、体适能水平较差、运动能力弱、运动动机不足等问题.适应性体育课程目标主要是促进儿童核心素养,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发展,并且掌握运动技能和发展运动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发展目标、动作发展目标、体育活动参与度目标、健康目标、适应与赋能目标.根据体育活动的类型,课程内容包括体适能类活动、运动技能训练类活动以及运动项目相关类活动.适应性体育课程实施过程涉及教材编写和教学建议.适应性体育课程实施效果评价可以从运动能力的发展、动作发展、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健康行为的养成、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方面进行,运用整体、多维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价智力残疾儿童的动作发展以及运动核心素养的养成.在开发适应性体育课程中,还应该确定无障碍环境与辅助技术的适用性.结论 运用ICD-11和ICF对智力残疾儿童的健康状况、主要功能和运动能力进行了系统分析.基于ICF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健康模式,参照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APENS-3,构建了智力残疾儿童适应性体育课程开发的理论架构,并且建立了功能导向的适应性体育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强调儿童体育运动核心素养的养成,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发展.
文献关键词: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智力残疾;适应性体育;课程体系
作者姓名:
杨亚茹;郝传萍
作者机构:
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残疾人体育研究中心,北京市100084;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北京市100075
引用格式:
[1]杨亚茹;郝传萍-.基于ICF构建智力残疾儿童适应性体育课程体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2(06):659-669
A类:
APENS
B类:
ICF,智力残疾,残疾儿童,适应性体育,体育课程,运动功能,功能特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运动,核心素养,国际疾病分类,ICD,参与功能,健康模式,适应体育,第三版,运动能力,能力发展,基本动作,动作发展,发展缓慢,体适能,运动动机,课程目标,健康行为,体育品德,运动技能,体育活动,活动参与,健康目标,技能训练,运动项目,课程实施,教材编写,教学建议,实施效果评价,参与程度,评价方式,全面评价,无障碍环境,辅助技术,主要功能,课程开发,理论架构,功能导向
AB值:
0.19850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