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咽喉反流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其与耳鼻咽喉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文献摘要:
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LP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上消化道和呼吸道的炎性反应,主要表现为咽喉部异物感、持续清嗓、声嘶、发音疲劳、咽喉疼痛、慢性咳嗽、呼吸困难、喉痉挛等症状的总称.LPRD喉镜下表现为声带后联合区黏膜增生和/或肥厚,声带弥漫性充血、水肿等[1].我国最近的一项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我国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LPRD的发病率约为10.15%,但其中仅有14.09%的患者有明确的LPRD诊断史,LPRD发病率存在地区、性别、年龄差异,中老年、有吸烟史和饮酒史是LPRD的独立预测因素,在LPRD患者中出现声嘶及其他嗓音问题者占71.87%-2].严重的LPRD甚至可出现喉肉芽肿、喉室消失、声门下狭窄等,并且可引起成人哮喘和特发性肺纤维化,以及鼻窦炎、中耳炎、肿瘤等耳鼻咽喉疾病[3],因此在临床与科研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LPRD的解剖学及病理生理机制进行综述,以期加深对此病的认识,寻求LPRD及其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新的切入点.
文献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徐志宇;刘旭;陈世彩;郑宏良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上海 200082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徐志宇;刘旭;陈世彩;郑宏良-.咽喉反流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其与耳鼻咽喉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22(06):587-590
A类:
喉肉芽肿
B类:
咽喉反流性疾病,耳鼻咽喉疾病,疾病相关,laryngopharyngeal,reflux,disease,LPRD,胃十二指肠,肠内容物反流,接引,上消化道,炎性反应,咽喉部异物,异物感,发音,咽喉疼痛,慢性咳嗽,呼吸困难,喉痉挛,总称,喉镜,声带,肥厚,弥漫性,充血,多中心,心流,流行病学调查,耳鼻咽喉科门诊,门诊就诊,年龄差异,吸烟史,饮酒史,预测因素,嗓音,音问,可出,声门下狭窄,成人哮喘,特发性肺纤维化,鼻窦炎,中耳炎,科研领域,解剖学,病理生理机制,此病,相关疾病,诊断和治疗
AB值:
0.32894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