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3种林下植被类型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特征的影响
文献摘要:
林下植被作为影响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重要因子之一,探讨其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以期为人工林林下植被管理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3种林下优势植被——箬竹(Indocalamus tessellatus)、双盖蕨(Diplazium donianum)和紫麻(Oreocnide frutescens)为对象,测定不同土层(0—10、10—20、20—40、40—60、60—80 cm)土壤总有机碳、惰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的质量分数特征,分析各有机碳组分在林下植被、土层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3种林下植被土壤总有机碳、惰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质量分数沿剖面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易氧化有机碳在0—10 cm土层均值最高,可溶性有机碳表现出先增后降的分布特征.(2)总有机碳在40—60 cm土层表现为箬竹(8.94 g·kg?1)显著高于双盖蕨(7.00 g·kg?1);0—10、10—20 cm土层惰性有机碳质量分数最高的分别是紫麻(18.66 g·kg?1)和双盖蕨(11.38 g·kg?1);箬竹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占比最高(2.35%).(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组分均与全氮、C/N值、可溶性总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各有机碳组分两两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4)RDA分析表明,10—20、20—40 cm土层对各有机碳组分影响最显著的环境因子是微生物生物量氮(E=47.9%、53.1%),而在40—60 cm土层中影响最显著的是全氮(E=43.6%).林下植被类型主要显著影响表层土壤有机碳组分,惰性有机碳在林下植被类型间的差异更显著.紫麻和双盖蕨能促进表层土壤稳定性碳的积累,而箬竹覆盖下的表层土壤有机碳组分具有较快的分解转化速率.
文献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活性有机碳;惰性有机碳;土壤剖面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宋瑞朋;杨起帆;郑智恒;习丹
作者机构: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江西省、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江西九江 3329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宋瑞朋;杨起帆;郑智恒;习丹-.3种林下植被类型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特征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22(12):2283-2291
A类:
Diplazium,donianum,Oreocnide
B类:
林下植被,植被类型,杉木人工林,组分特征,森林土壤,土壤有机碳储量,土壤有机碳组分,可持续经营,Cunninghamia,lanceolata,箬竹,Indocalamus,tessellatus,frutescens,不同土层,总有机碳,惰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植被土,有机碳质量,碳质量分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全氮,总氮,微生物生物量氮,RDA,分影,环境因子,中影,表层土壤有机碳,土壤稳定性,转化速率,活性有机碳,土壤剖面
AB值:
0.202937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