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牧区汉族的在地化——基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泰山草原的多点民族志调查
文献摘要:
清末以来,汉族持续迁入今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阿尔泰山草原,广泛分布到牧区和农区,逐渐形成深度融入型、点状嵌入型、带状嵌入型和悬浮型四种基本类型.本文通过对阿尔泰山草原6个社区的多点民族志调查,从"在地化"视角描述和分析牧区汉族社会文化的共同性与差异性.调查发现,共同性表现在农牧结合的生计方式、地方化的生活方式、简化的社会结构与融合性的文化等四个方面.差异性表现为牧业在家庭生计中的重要性、生活方式地方化的程度、与其他民族社会交往的频率与层次、对其他民族文化认识的深度和对阿尔泰山草原的了解认同等五个方面的区别.共同性与差异性是牧区汉族"在地化"的结果.一方面,迁入汉族需要调整生计与生活方式以适应阿尔泰山草原的自然生态环境,在迁入地重构社会结构,在与其他民族的互动中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迁入后因所处自然与人文"小环境"的不同,在生计与生活方式、社会关系、文化观念等方面又产生了新的变化.文章认为,牧区汉族的"在地化"源于国家在场、边地情境与人群抉择三方面因素的互动,催生了具有牧区属性的社会文化特征.汉族"在地化"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认识,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 供重要的文化资本.
文献关键词:
牧区汉族;在地化;阿尔泰山草原;多点民族志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罗意
作者机构:
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17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罗意-.牧区汉族的在地化——基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泰山草原的多点民族志调查)[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4):46-56
A类:
牧区汉族,阿尔泰山草原
B类:
在地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多点民族志,清末,农区,深度融入,点状,嵌入型,基本类型,共同性与差异性,农牧结合,生计方式,地方化,社会结构,融合性,牧业,家庭生计,社会交往,自然生态环境,迁入地,文化创新,自然与人,小环境,文化观念,国家在场,地情,抉择,区属,社会文化特征,形成与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资本
AB值:
0.19348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