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喀斯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恢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C:N:P比值的影响
文献摘要:
为探究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态恢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及其碳(C):氮(N):磷(P)比值的影响,该文在广西环江县的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长期定位观测试验地选取了3种土地利用方式[退化干扰地、牧草地和果树(枇杷)林地]和4种恢复模式(常绿乔木林、落叶乔木林、常绿落叶混交林和自然恢复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4种土壤酶[β-1,4-葡萄糖苷酶(βG)、β-1,4-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和C:N:P比值变化与土壤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恢复模式土壤的4种酶活性均高于土地利用方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牧草地4种酶的活性、C:P和N:P比值高于其他两种土地利用方式;在不同恢复模式中,落叶乔木林的βG和ALP酶活性显著高于自然恢复林和常绿乔木林,常绿乔木林的NAG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3种恢复模式,而落叶乔木林的酶活性C:P比值和常绿落叶混交林的酶活性N:P比值均显著低于其他3种恢复模式.另外,酶活性计量比值矢量角度分析显示,所有土地利用和恢复模式受磷限制.(2)4种酶活性均与土壤有机碳(SOC)、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全磷(T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βG酶活性与速效磷(A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ALP酶活性与全氮(T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3)冗余分析(RDA)显示,土壤TP、NH+4-N、NO3--N和AP含量分别解释了土壤酶活性和C:N:P比值变化的38.3%、9.5%、9.3%和8.0%.综上认为,喀斯特不同土地利用和恢复模式中土壤磷限制普遍存在,意味着土地利用开发和恢复过程中磷的赋存和转化是土壤质量改善的重点.另外,牧草地、常绿落叶混交林和落叶乔木林相对于其他土地利用和恢复模式具有较高的土壤酶活性和C:P比值以及AP含量,表明牧草和落叶植物可能对喀斯特土地利用和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改善有积极作用.
文献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地利用;土地恢复;土壤酶活性;酶活性生态化学计量
作者姓名:
章润阳;钱前;刘坤平;梁月明;张伟;靳振江;潘复静
作者机构:
桂林理工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西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 桂林541004;岩溶地区水污染控制与用水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广西 桂林541004;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广西 环江547100;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 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西 桂林541004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章润阳;钱前;刘坤平;梁月明;张伟;靳振江;潘复静-.喀斯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恢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C:N:P比值的影响)[J].广西植物,2022(06):970-982
A类:
酶活性生态化学计量
B类: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恢复模式,土壤酶活性,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广西环江,中国科学院,喀斯特生态系统,系统观,观测研究,站长,长期定位观测,牧草地,果树,枇杷,林地,常绿,绿乔木,乔木林,落叶乔木,混交林,自然恢复,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碱性磷酸酶,ALP,土壤生态,生态因子,计量比,量角,磷限制,土壤有机碳,SOC,铵态氮,NH+4,硝态氮,NO3,全磷,TP,速效磷,全氮,TN,冗余分析,RDA,中土,土壤磷,恢复过程,赋存,土壤质量,质量改善,林相,落叶植物,土地恢复
AB值:
0.2225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