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辽东栎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变化
文献摘要:
土壤胞外酶驱动地下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等过程,而目前土壤酶活性随着植被次生演替的变化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陕西富县的农田为对照,研究了 30、60和120年生辽东栎林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的变化以及驱动因子(植被特征、土壤物理化学特征、微生物生物量).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进行,β-1,4-葡萄糖苷酶(BG)、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及亮氨酸氨肽酶(LAP)活性显著增加,而碱性磷酸酶(AP)活性先增加后减小然后再增加,在120年生林地达到最大值,BG、LAP+NAG及 AP 酶活性分别为 25.96~40.96、57.10~128.05、65.41~126.60 nmol·g-1·h-1.农田土壤的 BG/(LAP+NAG)和BG/AP大于30年生林地,而(LAP+NAG)/AP呈相反的趋势.农田土壤微生物代谢主要受C和P养分的限制;而随着演替的进行,BG/(LAP+NAG)逐渐增加,(LAP+NAG)/AP和BG/AP先增加而后减小,从而缓解C和P养分对微生物代谢的限制,但造成N养分限制.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P、铵态氮及根系生物量是植被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总之,植被演替通过影响土壤养分含量改变微生物代谢,并对土壤养分循环过程产生影响.
文献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酶化学计量比;养分限制;向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闫本帅;孙利鹏;李晶晶;高利强;乔占国;高小峰;吴春晓;王国梁
作者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榆林学院,陕西榆林719000;榆林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陕西榆林719000;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凌7121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闫本帅;孙利鹏;李晶晶;高利强;乔占国;高小峰;吴春晓;王国梁-.辽东栎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变化)[J].生态学杂志,2022(04):641-647
A类:
LAP+NAG
B类:
辽东栎林,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土,土壤酶化学计量,化学计量特征,特征变化,土壤胞外酶,土壤酶活性,变化机制,富县,驱动因子,植被特征,土壤物理,物理化学特征,微生物生物量,BG,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亮氨酸,氨肽酶,碱性磷酸酶,生林,林地,nmol,农田土壤,微生物代谢,养分限制,冗余分析,土壤微生物量,铵态氮,根系生物量,总之,植被演替,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养分循环,循环过程,酶化学计量比,向量分析
AB值:
0.22963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