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南天山—北山—索伦—长春缝合带的性质与演化
文献摘要:
南天山—北山—索伦—长春缝合带作为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位置,其形成与演化特征一直以来都是中亚造山带相关研究的焦点与热点问题.对于该缝合带形成时代以及俯冲极性等方面的研究,有利于揭示中亚造山带的增生与演化历史,为古亚洲洋构造演化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持.笔者等依据南天山—北山—索伦—长春缝合带内的大地构造背景、构造岩石组成、闭合方式和闭合时代的差异,自西向东将其分为4段:①南天山缝合带位于缝合带西段,形成于塔里木板块向北俯冲与哈萨克斯坦—伊犁地块发生拼贴的过程中,根据高压变质年龄、钉合岩体以及不整合盖层等证据来综合分析,其闭合时代应为晚石炭世;②北山缝合带位于缝合带中段,形成于敦煌地块和阿拉善地块向北俯冲与北部图瓦—蒙古板块发生拼贴的过程中,根据带内蛇绿岩的年代学证据限定其闭合时代应为早—中二叠世.阿拉善地块北缘的两条蛇绿岩带作为北山缝合带与索伦—长春缝合带之间的连接带,分别代表了古亚洲洋在该区域闭合时形成的缝合带和弧后盆地,其形成时代应当为中二叠世—晚二叠世早期;③索伦—长春缝合带位于缝合带中—东段,古亚洲洋在该地区同时发生了南北两侧的双向俯冲,两侧地块在中二叠世—早三叠世完成拼贴;④长春—延吉缝合带形成于中三叠世前后华北板块与佳木斯—兴凯地块的俯冲增生过程中,其较西侧索伦—长春缝合带的形成时间(270~250 Ma)晚20~30 Ma.因此长春—延吉缝合带与索伦—长春缝合带的形成时代与构造背景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属于其东延部分.在上述分析基础上,笔者等认为古亚洲洋沿南天山—北山—索伦—长春缝合带自西向东发生了4个阶段的演化过程,闭合时代自西向东逐渐变年轻,整个过程从晚石炭世一直持续到了三叠世,其中长春—延吉缝合带记录了古亚洲洋和古太平洋构造域叠加与转换的地质过程.
文献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南天山—北山—索伦—长春缝合带;分段演化;俯冲极性;构造域转换
作者姓名:
李皓东;周建波;李功宇;王斌;陈卓;王红燕
作者机构: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山东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威海,264209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李皓东;周建波;李功宇;王斌;陈卓;王红燕-.南天山—北山—索伦—长春缝合带的性质与演化)[J].地质论评,2022(03):797-816
A类:
分段演化
B类:
南天山,北山,长春,缝合带,古亚洲洋,形成与演化,演化特征,中亚造山带,形成时代,俯冲极性,构造演化,演化模型,大地构造背景,构造岩,西向东,西段,塔里木,木板,哈萨克斯坦,伊犁,犁地,拼贴,变质年龄,钉合,岩体,合盖,盖层,晚石炭世,中段,敦煌,阿拉善地块,图瓦,古板,蛇绿岩,年代学,中二叠世,北缘,弧后盆地,晚二叠世,东段,双向俯冲,早三叠世,延吉,中三叠世,华北板块,佳木斯,凯地,俯冲增生,西侧,形成时间,Ma,古太平洋构造域,地质过程,构造域转换
AB值:
0.25429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