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耕作模式和播种方式对旱地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文献摘要:
于2015—2017年在山西省闻喜旱地小麦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大田试验,以耕作模式为主区,设休闲期深翻和免耕两种模式,以播种方式为副区,设探墒沟播、膜际条播和常规条播3种方式,研究旱地小麦土壤水分、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的差异.结果表明:休闲期深翻显著提高旱地小麦播前0~300 cm土壤蓄水效益,达46.97%~240.44%;提高旱地小麦生育时期土壤耗水量,达6.48%~13.07%;提高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分别达3.32%~7.22%、3.67%~6.53%、1.11%~3.61%、10.23%~13.16%.探墒沟播和膜际条播较常规条播显著提高了旱地小麦茎蘖成穗率,达5.99%~16.87%,显著提高穗长0.8~1.7 cm,提高可孕小穗数1~3个;提高了穗数、穗粒数,分别达5.28%~15.75%和1.51%~11.25%,此外,休闲期深翻后采用探墒沟播较膜际条播减少投入1200元·hm-2,主要是旋耕机械投入、地膜和回收地膜人工投入,增加经济效益622~754元·hm-2.休闲期深翻后采用探墒沟播较常规条播减少投入300元·hm-2,主要为耕地机械投入,增加经济效益1430~1899元·hm-2.总之,休闲期深翻有利于蓄积休闲期降水,改善底墒,且结合探墒沟播更有利于提高0~300 cm土壤蓄水量,从而优化产量构成因素,实现增产增效.
文献关键词:
旱地小麦;探墒沟播;休闲期深翻;土壤水分;产量形成
作者姓名:
李瑞雅;孙敏;任爱霞;林文;秦基伟;李蕾;卢鹏飞;高志强
作者机构: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 太谷030801;省部共建黄土高原特色作物优质高效生产协同创新中心,山西 太谷030801
引用格式:
[1]李瑞雅;孙敏;任爱霞;林文;秦基伟;李蕾;卢鹏飞;高志强-.耕作模式和播种方式对旱地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22(02):17-26,51
A类:
休闲期深翻,探墒沟播
B类:
耕作模式,播种方式,旱地小麦,小麦产量,产量形成,闻喜,试验示范,示范基地,大田试验,免耕,两种模式,常规条播,土壤水分,水效,小麦生育时期,耗水量,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小穗数,hm,旋耕机,机械投入,地膜,地机,总之,翻有,蓄积,底墒,土壤蓄水量,产量构成因素,增产增效
AB值:
0.22063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