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人为天生"视野下的仁与孝、公与私
文献摘要:
近代以来,儒家传统一直受到私而无公的质疑,并往往归因于其对家的珍重.延伸至21世纪的"亲亲相隐"之争,使儒家伦理体系的内涵和价值得到了一定的澄清和辩护,但对儒家政治哲学的公共性维度论证仍嫌薄弱.为此,可依据儒家传统政治哲学的思想资源提供三点论证.首先,早期儒家理解人的存在方式有人为父母生与"人为天生"两种维度,这表明孝与仁两类道德有不同的存在纽带.其次,这就决定了孝与仁在适用空间和能力要求上各具特质,又在道德修养的意义上形成"孝弟为仁之本"的联系.最后,根据这些特质,儒家构想了 一种君子行仁义忠信、民庶尽孝慈弟友的秩序理想,反映出一种明确且恰切的公私分际.
文献关键词:
人为天生;仁;孝;公;私
作者姓名:
宫志翀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北京 100872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宫志翀-."人为天生"视野下的仁与孝、公与私)[J].道德与文明,2022(04):79-88
A类:
人为天生
B类:
公与私,近代以来,儒家传统,并往,归因于,珍重,亲亲相隐,儒家伦理,伦理体系,澄清,辩护,儒家政治哲学,公共性,思想资源,资源提供,早期儒家,解人,人的存在方式,能力要求,道德修养,孝弟,君子,仁义,忠信,尽孝,孝慈,恰切,公私,私分,分际
AB值:
0.51555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