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论持有型犯罪的性质、正当性根据及其限度
文献摘要:
持有型犯罪有不同的设立目的和类型,其既可能是为了超前预防也可能是为了事后堵截.将持有放在持有型犯罪的语境下予以考察,其也应当有不同的性质.对于超前预防型的持有犯罪而言,基于其为后续犯罪做准备这样的特征,此时的持有可以被认为是予以了实行化的预备行为,从而从评价意义上可以被认为是作为,而有关其正当性根据和犯罪化限度等问题,就可以消解于实质预备犯或曰预备行为实行化,以及抽象危险犯的法理之中.在具体限度上,应从持有物对后续犯罪的作用,所指向的法益以及行为人后续主观目的三个方面予以限定.对于事后堵截式的持有型犯罪而言,其严密法网的功利诉求浓厚,但本身并不具有再进一步侵害法益的抽象危险,其背后的法益侵害性就存在疑问,所以这种类型的持有型犯罪就难以被认为像超前预防型的持有犯罪那样具有了实行行为性而在评价意义上被认为是作为,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可能也需要予以彻底的反思.
文献关键词:
持有型犯罪;实质预备犯;限度;类型化;性质;正当性根据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姜敏;詹惟凯
作者机构: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 40112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姜敏;詹惟凯-.论持有型犯罪的性质、正当性根据及其限度)[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1):55-66
A类:
持有型犯罪,实质预备犯,预备行为实行化
B类:
正当性根据,了事,堵截,做准,评价意义,犯罪化,或曰,抽象危险犯,所指,行为人,主观目的,密法,法网,功利,再进一步,侵害法益,法益侵害性,疑问,那样,实行行为,行为性,类型化
AB值:
0.23726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