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武汉市地面沉降时空分异特征及地理探测机制
文献摘要:
城市地区地面沉降造成地面高程损失,威胁各类设施的安全运行,影响地表径流和水文循环,监测地面沉降现状并揭示其形成机制,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7-2011年的ALOS-PALSAR影像和 2015-2019 年的 Radarsat-2 影像为数据源,基于小基线集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获取武汉市两个监测阶段的地面沉降速率、沉降时间序列,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揭示规划单元尺度地面沉降的主导驱动因子及驱动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2007-2011年和2015-2019年地面沉降平均速率分别为-3.53 mm/a和-1.48 mm/a.地面沉降较为显著的区域:2007-2011年,是汉口、沙湖沿岸及以北、南湖以西和白沙洲地区;2015-2019年,是汉口、沙湖北和白沙洲地区.(2)局部性、阶段性、与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相关是两个时期武汉市地面沉降演变的3个特点.(3)水文地质条件作为必要条件,通过与地面荷载、地下空间开发、工程施工因素交互作用形成武汉市地面沉降时空格局,2007-2011年的工程施工因素、2015-2019年的地面荷载因素与水文地质条件交互作用明显较强.
文献关键词:
地面沉降;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时空格局;地理探测器;武汉市
作者姓名:
张扬;刘艳芳;刘莹;刘耀林;陈雨露;王征禹
作者机构: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江苏 南京,210096;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 成都,610059;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武汉市测绘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22;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四川 成都,610032
引用格式:
[1]张扬;刘艳芳;刘莹;刘耀林;陈雨露;王征禹-.武汉市地面沉降时空分异特征及地理探测机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09):1486-1497
A类:
基于小基线集技术
B类:
武汉市,地面沉降,时空分异特征,城市地区,地面高程,响地,地表径流,水文循环,测地,城市可持续发展,ALOS,PALSAR,Radarsat,数据源,small,baseline,subset,interferometric,syn,thetic,aperture,radar,SBAS,InSAR,沉降速率,沉降时间,地理探测器,规划单元,单元尺度,驱动因子,交互作用机制,汉口,沙湖,沿岸,南湖,西和,白沙洲,局部性,自然条件,人类活动,两个时期,水文地质条件,地下空间开发,工程施工,施工因素,素交,成武,时空格局,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AB值:
0.36761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