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通谋虚伪行为的研究及司法适用
文献摘要:
意思表示作为民法的核心要素,其真实性和自由性对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的认定极为重要.通谋虚伪行为也称虚假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法理基础在于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为虚假意思表示,行为虽表面符合民事法律行为构成要件,但因当事人内心真意并非追求行为发生的法律效果,因此归于无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延续了我国原《民法总则》第一百四十六条第一款对虚假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的规制,否定了虚假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但虚假民事法律行为常常伴随多方主体实施虚假行为以及虚假行为涉及第三人的利益情况,需要进一步探究虚假民事法律行为制度,解决虚假民事法律行为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问题.
文献关键词:
虚假民事法律行为;《民法典》;意思表示;通谋虚伪行为
作者姓名:
徐浩程
作者机构:
沈阳工业大学,辽宁沈阳 11087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徐浩程-.通谋虚伪行为的研究及司法适用)[J].法制博览,2022(02):51-53
A类:
通谋虚伪行为,虚假民事法律行为
B类:
司法适用,意思表示,自由性,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法理基础,表意,相对人,人通,假意,行为构成要件,当事人,真意,求行,法律效果,归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总则,第一百,一百四十,百四十六,十六条,第一款,多方主体,及第,第三人,司法实践,适用问题
AB值:
0.19445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