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从流域学说对肝静脉流向变异的再认识
文献摘要:
目前肝脏的解剖分段方法众多,20世纪50年代后,历史上许多学者曾提出不同的肝脏分段方法,理论上逐渐形成了"树干理论",认为每个肝段是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单位,有独立的胆管、血液流入道和流出道;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分段法为"Couinaud八段法"。1954年,Couinaud[1]以门静脉分支走行为基础,肝静脉分支为分界线将肝脏分为8个自然段,认为每个肝自然段均有独立的Glisson分支,系统界定了肝脏的分段,该分段方法得到了广大学者认同。1957年,Goldsmith和Woodburne[2]提出了Goldsmith分段法。1960年,吴孟超[3]提出五叶四段法。1982年,Bismuth[4]订正和丰富了Goldsmith分段法和Couinaud分段法,提出了新7段法。这些肝脏分段方法依据主要来源于离体肝脏的解剖应用,主要通过解剖、灌注、造影及腐蚀铸型等技术,对离体肝脏进行静态解剖学研究。2018年,刘荣教授提出了临床潜能形态学下的流域学说,流域学说更加符合肝脏真实的状态,其从肝脏的解剖的功能性、动态性及变异性等方面进行阐述,强调了"流域"的概念[5]。笔者通过病例报告,详细分析病例中异常流向肝静脉的形成原因和机制,反思Couinaud分段法的局限性,初步探讨肝脏流域学说的临床应用。
文献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田广磊;巴合提·卡力甫;孟塬;马志刚;王锦国;依马木·阿布拉;陈雄
作者机构:
830001 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肝胆外科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田广磊;巴合提·卡力甫;孟塬;马志刚;王锦国;依马木·阿布拉;陈雄-.从流域学说对肝静脉流向变异的再认识)[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022(04):193-196
A类:
肝脏分段,Goldsmith,Woodburne
B类:
肝静脉,再认识,树干,立功,胆管,入道,流出道,分段法,Couinaud,八段,门静脉,支走,分界线,自然段,Glisson,吴孟超,五叶,四段,Bismuth,订正,离体,铸型,解剖学,变异性,病例报告,常流,形成原因
AB值:
0.30284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