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内淋巴囊瘤的影像学表现及误诊分析
文献摘要:
目的 分析内淋巴囊瘤的CT和MRI表现,降低术前误诊率.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为内淋巴囊瘤的9例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行CT检查9例,MR检查8例,回顾性分析发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病变部位及数目、影像学特征,总结误诊原因.结果(1)发病年龄在35~60岁5例(55.6%),<35岁2例(22.2%),>60岁2例(22.2%),男3例(33.3%),女6例(66.7%),男女比例为1︰2;(2)临床表现均为单发,且听力均下降,4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耳鸣,3例有面瘫症状;(3)9例患者CT均表现为颞骨岩部见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影,且骨质呈膨胀性破坏,其中8例软组织内伴有针样骨性高密度;8例行MR检查的患者6例表现为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延迟强化;2例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强化幅度比动脉期稍高.9例中1例误诊为颞骨软骨肉瘤,1例误诊为颈静脉球瘤合并胆固醇肉芽肿.结论 内淋巴囊瘤好发于颞骨岩部,CT具有虫噬样骨质破坏及骨针的典型表现.
文献关键词:
内淋巴囊瘤;计算机体层成像;磁共振成像
作者姓名:
公婷;刘红生;曲长君;邬小平;杨军乐
作者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陕西 西安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市中心医院放射科,陕西 西安 710003;西北大学附属西安市第一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2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公婷;刘红生;曲长君;邬小平;杨军乐-.内淋巴囊瘤的影像学表现及误诊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22(01):22-25
A类:
内淋巴囊瘤
B类:
影像学表现,误诊分析,误诊率,发病年龄,病变部位,影像学特征,误诊原因,男女比例,单发,听力,耳鸣,面瘫,颞骨岩部,软组织,组织密度,膨胀性,动脉期,延迟强化,渐进性,骨软骨,软骨肉瘤,颈静脉球瘤,肉芽肿,发于,骨质破坏,骨针,典型表现,计算机体层成像,磁共振成像
AB值:
0.3048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