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杂交鲟(达氏鳇♀×施氏鲟♂)和施氏鲟的人工繁殖及其胚胎发育比较
文献摘要:
为研究杂交鲟(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和施氏鲟的繁殖特性,于2021年3—5月,采用注射外源激素(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2号LHRH-A2+地欧酮DOM)、剖腹取卵和人工授精的方法,人工催产了5批10组杂交鲟和1批2组施氏鲟A.schrenckii,并通过显微观察比较了两种鲟胚胎发育的异同.结果表明:人工繁殖获杂交鲟卵379万粒,平均受精率为82.9%,平均孵化率为70.44%,获仔鱼217.6万尾,获施氏鲟卵87万粒,平均受精率为82.2%,平均孵化率为63.20%,获仔鱼54.2万尾;水温为16~17℃时,杂交鲟经123~155 h孵化出膜,总积温需2102~2445℃?h,相同条件下,施氏鲟经116~138 h孵化出膜,总积温需1856~2108℃?h;根据胚胎发育的形态特点,杂交鲟的胚胎发育可分为9个阶段32个时期,而施氏鲟胚胎发育可分为9个阶段28个时期;杂交鲟和施氏鲟胚胎发育有相似之处,受精卵均为沉黏性卵,胚胎发育时序相似,卵裂方式均为辐射卵裂;杂交鲟和施氏鲟的典型区别是胚胎发育至心脏形成搏动期时,杂交鲟的心管呈"C"型,而施氏鲟的心管则呈"S"型,二者的差异还表现在心脏开始规律搏动时,前者胚胎尾末端已接近心脏,而后者还未接近心脏,出膜期杂交鲟仔鱼的尾末端超过头部,而施氏鲟刚达到或略超过头部.研究表明,杂交鲟可获得较高的繁殖效率,受精率最高达97.8%,孵化率最高达89.8%,杂交鲟的胚胎发育与母本达氏鳇更相似,并呈现出偏母遗传特征.
文献关键词:
杂交鲟;达氏鳇;施氏鲟;人工繁殖;胚胎发育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肖鑫鑫;骆小年;符先飞;姜旭;段友健;李姣;刘英林
作者机构:
大连海洋大学 水产与生命学院, 辽宁 大连116023;大连七水渔业发展有限公司, 辽宁 大连11621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肖鑫鑫;骆小年;符先飞;姜旭;段友健;李姣;刘英林-.杂交鲟(达氏鳇♀×施氏鲟♂)和施氏鲟的人工繁殖及其胚胎发育比较)[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05):764-774
A类:
A2+
B类:
杂交鲟,达氏鳇,施氏鲟,人工繁殖,胚胎发育,Huso,dauricus,Acipenser,schrenckii,繁殖特性,外源激素,促黄体素,激素类,类似物,LHRH,DOM,剖腹,取卵,人工授精,人工催产,显微观察,万粒,受精率,孵化率,仔鱼,万尾,水温,积温,形态特点,相似之处,受精卵,黏性,卵裂,搏动,未接,过头,母本,遗传特征
AB值:
0.26759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