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二维横切面新方法对胎儿胼胝体结构异常的诊断价值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二维横切面法所得正常参考值范围对胼胝体结构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7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行产前超声检查并使用二维颅脑横切面法筛查20周至足月的670例正常胎儿(正常组),疑诊胼胝体结构异常并经产前/后磁共振检查、产后超声或尸体解剖证实的胎儿77例(异常组)。胼胝体结构异常组分为4组:完全缺如组、部分缺如组、变薄组和变短组。对所有胎儿进行横切面上胼胝体最大前后径、膝部左右径和前后径、体部左右径和前后径、压部左右径和前后径、膝部前角和后角、压部前角和后角的测量。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正常组与异常组参数的差异。绘制异常组与正常组所有测量参数的复合散点图。结果:670例正常组和77例异常组孕妇年龄和孕周比较[30(28,33)岁 vs 30(26,34)岁;28(24,32)周 vs 25(23,28)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正常组中,横切面和正中矢状切面的显示率分别为100%、13.9%。而在异常组中,横切面和正中矢状切面的显示率分别为100%、62.3%。胼胝体异常组膝部前角及后角、压部前角及后角、膝部前后径、胼胝体最大前后径、膝部左右径、压部左右径、压部前后径、体部左右径和体部前后径测值均低于正常组[48.00°(0°,80.68°)vs(66.76°±10.79°);44.00°(0°,79.30°)vs 65.10°(49.30°,83.00°);41.90°(0°,69.37°)vs(64.31°±10.27°);38.50°(0°,72.10°)vs(65.38°±11.65°);0.21(0,0.40)cm vs(0.44±0.09)cm;1.10(0,2.78)cm vs 3.33(2.11,4.20)cm;1.18(0,2.23)cm vs 1.81(1.22,2.46)cm;1.21(0,2.20)cm vs(2.02±0.40)cm;0.18(0,0.35)cm vs 0.45(0.32,0.63)cm;0.42(0,1.01)cm vs 0.62(0.40,0.98)cm;0.75(0,1.87)cm vs(1.86±0.33)c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8.959、-8.650、-9.839、-9.993、-12.812、-13.668、-7.343、-10.521、-12.145、-5.260、-14.034,P均<0.001)。各异常组与正常组的复合散点图结果显示胼胝体最大前后径显著低于正常胎儿测值第5百分位线;胼胝体厚度变薄的发育不良组膝部和压部前后径明显低于正常胎儿测值第5百分位线,其他参数在复合散点图上差异不明显。结论:产前二维超声颅脑横切面法能较好地评估中晚孕期胎儿胼胝体异常相关结构的大小,对胼胝体结构异常胎儿的胼胝体大小评估具有参考价值,尤其是胼胝体最大前后径适用于绝大部分胼胝体结构异常评估,胼胝体膝部前后径及压部前后径对于胼胝体变薄型发育不良有参考价值,其他参数对胼胝体结构异常的诊断参考意义不大。
文献关键词:
胼胝体;结构异常;二维超声;颅脑横切面;产前诊断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曾晴;文华轩;袁鹰;丁妍;罗丹丹;廖伊梅;梁美玲;秦越;彭桂艳;林毅;邹于;李胜利
作者机构:
518028 深圳,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超声科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曾晴;文华轩;袁鹰;丁妍;罗丹丹;廖伊梅;梁美玲;秦越;彭桂艳;林毅;邹于;李胜利-.二维横切面新方法对胎儿胼胝体结构异常的诊断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22(09):899-907
A类:
颅脑横切面
B类:
胼胝体,结构异常,诊断价值,正常参考值范围,南方医科大学,妇幼保健院,产前超声检查,周至,足月,正常胎儿,经产,磁共振检查,尸体解剖,缺如,变薄,变短,前后径,膝部,前角,后角,非参数检验,较正,散点图,孕妇年龄,孕周,正中,显示率,低于正常,百分位,位线,发育不良,二维超声,孕期胎儿,异常胎儿,小评,绝大部分,异常评估,薄型,产前诊断
AB值:
0.18330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