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Isobar EVO非融合动态固定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的中期疗效
文献摘要:
背景: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的治疗是脊柱外科的研究热点,传统延长融合节段的手术有可能加速邻椎病的再次出现.以椎弓根螺钉为基础的非融合技术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和预防邻近节段退变中表现出良好的中短期疗效,但采用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的临床疗效亟待研究.目的:评估Isobar EVO非融合动态固定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7年12月于东直门医院因保守治疗无效后再次手术的邻椎病患者,纳入了其中15例接受Isobar EVO原位非融合动态稳定治疗的患者,并回顾了病历、手术报告和X射线成像研究.比较手术前后的临床结果(包括腰痛和下肢痛目测类比评分、腰椎功能障碍指数、SF-36量表生理健康评分)和影像学测量指标(包括手术节段及上位邻近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前凸角和腰椎前凸角、手术节段及上位邻近节段平均间隙高度指数).结果 与结论:15例患者完成了至少3年的随访.①临床结果:末次随访时各项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但随访各时段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影像学测量指标: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减少[(3.16±0.45)°vs.(6.32±1.81)°,P<0.05],上位邻近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增加[(5.51±1.22)°vs.(4.87±1.47)°,P<0.05],腰椎前凸角较术前明显增加[(30.95±8.96)°vs.(27.12±9.67)°,P<0.05],手术节段前凸角较术前明显增加[(11.32±4.86)°vs.(10.14±6.44)°,P<0.05],手术节段平均间隙高度指数较术前明显增大(33.23±3.83 vs.32.79±4.06,P<0.05),但上位邻近节段平均间隙高度指数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指标在术后随访各时段之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在随访周期内未见内置物松动,未再次发生邻椎病.③结论:Isobar EVO非融合动态固定是治疗邻椎病的有效方式,临床效果明显.术后3年以上随访结果显示该术式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再手术后邻椎病的发生,长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随访的结果和更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
文献关键词:
邻椎病;翻修手术;非融合手术;动态稳定;Isobar EVO;腰椎
作者姓名:
宋佳伟;杨永栋;俞兴;杨济洲;王逢贤;曲弋;毕连涌
作者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科,北京市 100700
引用格式:
[1]宋佳伟;杨永栋;俞兴;杨济洲;王逢贤;曲弋;毕连涌-.Isobar EVO非融合动态固定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的中期疗效)[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2(06):908-913
A类:
Isobar
B类:
EVO,动态固定,固定治疗,腰椎融合术,融合术后,邻椎病,中期疗效,脊柱外科,融合节段,再次出现,椎弓根螺钉,融合技术,腰椎退行性疾病,邻近节段退变,中短期,短期疗效,东直门,保守治疗无效,再次手术,位非,动态稳定,病历,手术前后,临床结果,腰痛,下肢痛,目测类比评分,腰椎功能障碍指数,SF,生理健康,健康评分,影像学测量,测量指标,上位,活动度,腰椎前凸角,术后随访,内置物,松动,未再,再次发生,有效方式,随访结果,术式,再手术,手术后,长期效果,有待于,高级别,循证医学,翻修手术,非融合手术
AB值:
0.23798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