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论《中庸》古义
文献摘要:
"中庸"即中庸之道,"中和"则兼"德"与"道"而言."中"指中心之德,"和"指时中的行为.由"中"而"和",实是以中心之德为基础,生发出时中的行为,包含了"以德摄行"或"摄行归德"的宗旨,同于《五行》所谓"五行皆形于内而时行之",乃是子思对儒家成德理想的理解模型.故郑玄以"中和之为用"解《中庸》题旨,虽不中不远矣.前半部分多引孔子之言阐述道、德之意,后半部分则以哀公问孔子引出"诚"的概念.子思以"诚"或"至诚"为成德之境界、天道之本质.至于如何达到"诚",又给出了"自诚明"与"自明诚"两条道路,对应于《五行》始于"仁之思"和始于"圣、智"的两条路径.若说"中-和"还是两个环节,则一个"诚"字,通工夫与境界而言、通德与道(中与和)而言、通天与人而言,乃是一个成始成终、贯彻一切的概念,代表了子思对夫子"吾道一以贯之"话头的最终回应.当然,诚的境界仍以"中和"为内在的结构.在此意义上,《中庸》前后两部分可以理解为思想上的递进,而非彼此无关的两个主题.要之,《中庸》是子思思想的最终定论,"诚"是子思思想的究极之说.
文献关键词:
子思;《中庸》;中和;诚
作者姓名:
何益鑫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 哲学学院, 上海 200433
引用格式:
[1]何益鑫-.论《中庸》古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4):17-28
A类:
B类:
古义,中庸之道,心之德,实是,以德,五行,时行,乃是,子思,成德,解模,郑玄,题旨,虽不,不中,不远,前半部,引孔,孔子,之言,后半部,分则,引出,至诚,天道,至于,诚明,两条道路,应于,两条路,通工,工夫,中与和,通天,夫子,一以贯之,话头,仍以,思思,定论,之说
AB值:
0.53897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