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脊髓空洞症大鼠模型长期稳定性评价
文献摘要:
目的 探讨硬脊膜外压迫法构建脊髓空洞症大鼠模型的长期稳定性.方法 共35只Sprague-Dan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9只)、短期实验组(6只)和长期实验组(20只),硬脊膜外压迫法阻塞脊髓中央管以诱导脊髓空洞形成,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6、9和12个月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评分(BBB)评估后肢运动功能;术后2和12个月行MRI检查和HE染色评估脊髓空洞形态学改变.结果 术后2和12个月时,MRI检查显示长期实验组分别有80%(16/20)和85%(17/20)大鼠出现脊髓空洞;与术后2个月相比,长期实验组大鼠术后12个月时最大空洞前后径与其所在脊髓平面前后径比值(2=-3.518,P=0.000)和最大空洞面积与其所在脊髓平面面积比值(2=-3.464,P=0.001)均增加;假手术组大鼠术后2和12个月时脊髓形态正常、无空洞形成,术后2个月时短期实验组可见脊髓空洞形成,术后12个月时长期实验组空洞面积不仅大于短期实验组且累及更多椎体节段;假手术组和长期实验组大鼠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BBB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硬脊膜外压迫法构建脊髓空洞症大鼠模型阳性率高,具有较好的长期稳定性,且不影响运动功能.
文献关键词:
脊髓空洞症;硬膜外隙;磁共振成像;病理学;疾病模型;动物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姚庆宇;马龙冰;菅凤增
作者机构:
100053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姚庆宇;马龙冰;菅凤增-.脊髓空洞症大鼠模型长期稳定性评价)[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22(08):662-668
A类:
Danley,硬膜外隙
B类:
脊髓空洞症,大鼠模型,长期稳定性,稳定性评价,硬脊膜,外压,压迫,Sprague,假手,Basso,Beattie,Bresnahan,BBB,后肢,运动功能,检查和,HE,月相,前后径,面积比值,多椎体,体节,节段,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磁共振成像,疾病模型
AB值:
0.23119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