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石窟壁面凝结水形成规律研究
文献摘要:
凝结水会加剧石质文物的风化,以往确定凝结水量的实验设备布置复杂、监测范围有限,并且无法实时反映凝结状态,从而制约了对凝结水形成过程的认识以及对石质文物凝结水的有效防治.文章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开展凝结水形成规律研究,实现了对石窟壁面凝结水的大范围无损连续观测,并利用微波水分测试技术进行验证.针对一次降雨事件,对云冈石窟第19窟壁面进行了连续100 h的红外热成像监测,揭示了降雨前和降雨期间的壁面温度昼夜变化规律,通过对比空气露点温度识别出2个具备凝结水形成条件的时期:降温前凝结期,从降雨前16 h开始到降雨期间气温发生骤降为止;降温后凝结期,从气温骤降开始到降雨结束后12 h.同时,利用微波水分仪进行了连续56 h的浅表层岩石含水率动态监测,发现尽管壁面上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凝结水,但岩石内部含水率增大,表明岩石内部已经优先凝结.降雨过程中气温在1 h内从18.5℃骤降到15.6°C引起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导致露点温度下降,使得壁面不再具备凝结水形成条件.该研究对石质文物的凝结水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献关键词:
凝结水;红外热成像;微波水分仪;岩石含水率;云冈石窟
作者姓名:
马策;蒋小伟;闫宏彬;周鹏宇;任建光;樊尧;范潇;万力
作者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0083;云冈研究院, 山西 大同 037034
引用格式:
[1]马策;蒋小伟;闫宏彬;周鹏宇;任建光;樊尧;范潇;万力-.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石窟壁面凝结水形成规律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22(04):30-36
A类:
B类:
红外热成像技术,凝结水,形成规律,石质文物,风化,实验设备,设备布置,监测范围,有效防治,连续观测,利用微,测试技术,降雨事件,云冈石窟,成像监测,雨前,壁面温度,昼夜变化,空气露点,露点温度,温度识别,形成条件,骤降,降为,微波水分仪,浅表层,岩石含水率,管壁,肉眼,直接观察,降雨过程,中气,水汽,治具
AB值:
0.25938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