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基于eDNA技术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鱼类多样性研究
文献摘要:
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environmental DNA metabarcoding;eDNA metabarcoding)检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鱼类多样性,探索适用于长江鱼类多样性监测和保护的新方法,为后期长江"十年禁渔"效果评估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研究于2021年3月在保护区重庆段共设置6个采样点,通过水样采集、eDNA捕获及提取、PCR扩增及测序和数据库对比分析等环境DNA宏条形码标准化分析流程来检测鱼类的多样性组成.结果表明保护区重庆段6个采样点中共检测出74种鱼类(不包括未鉴定到种水平的3属),隶属于6目16科52属,其中国家级保护鱼类2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0种,重庆市重点保护鱼类1种,外来物种8种.鲤属(Cyprinus)、鲫属(Carassius)、草鱼属(Ctenopharyngodon)和黄颡鱼属(Tachysurus)在各采样点均被检测到且为优势种.各样点鱼类组成的Alpha和Beta多样性的各项指数差异不大,表明保护区鱼类的生态结构较为均衡和稳定.总体上,在现阶段的长江流域鱼类资源监测中,可根据监测任务的需要,将环境DNA技术与传统的监测方法结合使用,用于快速调查长江流域鱼类的多样性组成及分布等.
文献关键词:
环境DNA;鱼类多样性;自然保护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王梦;杨鑫;王维;段聪;刘智皓;陈启亮;李英文;沈彦君
作者机构: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动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331;重庆市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重庆 40226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王梦;杨鑫;王维;段聪;刘智皓;陈启亮;李英文;沈彦君-.基于eDNA技术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鱼类多样性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22(01):2-16
A类:
Tachysurus
B类:
eDNA,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多样性,多样性研究,宏条形码,environmental,metabarcoding,于长江,长江鱼类,十年禁渔,效果评估,基础资料,采样点,过水,水样采集,标准化分析,点中,隶属于,重点保护,外来物种,Cyprinus,Carassius,草鱼,Ctenopharyngodon,黄颡鱼,优势种,鱼类组成,Alpha,Beta,生态结构,长江流域,鱼类资源,资源监测,监测方法,结合使用,快速调查
AB值:
0.30998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