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妊娠期及产褥期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意义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妊娠期及产褥期血浆D-二聚体(D-D)的变化特点,初步制定正常孕产妇血浆D-D的参考值范围,并探讨妊娠及分娩相关因素(分娩年龄、肥胖、分娩方式)对血浆D-D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3月至2021年10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定期产前检查、分娩及产后42天随访的孕产妇,最终纳入292例正常单胎孕产妇进行前瞻性的队列研究.检测不同孕期(早期:孕10~14周,中期:孕20~28周,晚期:孕32~40周)及产后(产后24~48小时、产后42天)的血浆D-D.按照分娩年龄<35岁或≥35岁分为非高龄组和高龄组,按照产前体质量指数(BMI)<28 kg/m2或≥28 kg/m2分为非肥胖组和肥胖组,按照分娩方式分为剖宫分娩组和阴道分娩组,比较各亚组间的血浆D-D水平.采用单侧上限计算正常孕产妇血浆D-D的95%参考值范围.结果:①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产后24~48小时和产后42天血浆D-D水平分别为0.42(0.31,0.56)mg/L、1.03(0.74,1.50)mg/L、1.98(1.34,2.84)mg/L、1.86(1.31,2.78)mg/L 和0.24(0.14,0.35)mg/L.血浆D-D与孕周呈显著正相关(r=0.596,P<0.001).孕早期血浆D-D水平低于孕中期、孕晚期及产后24~48小时(P<0.001),高于产后42天(P<0.001);孕中期血浆D-D水平低于孕晚期及产后24~48小时(P<0.001),高于产后42天(P<0.001);孕晚期血浆D-D水平高于产后24~48小时及产后42天(P<0.001);产后24~48小时血浆D-D水平高于产后42天(P<0.001).②正常孕产妇血浆D-D 95%参考值范围为孕早期≤1.02 mg/L,孕中期≤3.17 mg/L,孕晚期≤5.68 mg/L,产后24~48小时≤5.57 mg/L,产后42天≤0.62 mg/L.③孕产期5个时间段高龄组与非高龄组、肥胖组和非肥胖组血浆D-D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4~48小时及产后42天两个时间段剖宫分娩组和阴道分娩组的血浆D-D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D随孕周增加逐渐升高,至孕晚期达到峰值,产后逐渐下降,到产后42天基本降至非孕妇水平.分娩年龄、肥胖、分娩方式对孕产妇血浆D-D水平无影响.
文献关键词:
血浆D-二聚体;妊娠期;产褥期;变化趋势;参考值范围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徐琴;夏伟;朱彩蓉;周容
作者机构: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产科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儿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四川成都61004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徐琴;夏伟;朱彩蓉;周容-.妊娠期及产褥期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意义)[J].实用妇产科杂志,2022(03):207-212
A类:
B类:
妊娠期,产褥期,二聚体,变化特点,孕产妇,参考值范围,分娩年龄,分娩方式,四川大学,华西,院定,产前检查,单胎,队列研究,不同孕期,龄组,体质量指数,非肥胖,宫分,阴道分娩,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孕周,孕产期,天基,孕妇
AB值:
0.1775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