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木村病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文献摘要:
木村病,也被称为Kimura 病,是一种非常少见的、病因不明且进展缓慢的良性病变.最常发生于面颈部,表现为皮下多发慢性无痛肿块,同时伴随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 EOS)及免疫球蛋白E( IgE)水平的升高.1937 年,我国金显宅教授在研究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良性肿大淋巴结中发现,称其为嗜伊红球增多性淋巴母细胞瘤[1].1948 年,日本学者木村( Kimura)更为详细的阐述了该病,并将其命名为不寻常性淋巴组织增生性肉芽肿,确定该病为肉芽肿性疾病,这种疾病后来被称为木村病[2].有文献根据病理性质将Kimura病称作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嗜酸性淋巴滤泡肉芽肿等[3].Kimura病以亚洲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4:1,<20 岁的患者为17:1,20 ~39 岁的患者为4:1,≥40 岁的患者为2:1[4].由于该病少见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出现漏诊、误诊,且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激素、化疗及IgE抗体治疗等.我们通过报告2 例发生于不同部位的木村病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案进行探讨.
文献关键词:
木村病;IgE;嗜酸性粒细胞;诊断与治疗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何宇;刘娟;马代远
作者机构: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四川 南充 6370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何宇;刘娟;马代远-.木村病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现代肿瘤医学,2022(14):2619-2621
A类:
B类:
木村病,文献复习,Kimura,非常少,病因不明,展缓,良性病变,面颈部,无痛,肿块,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免疫球蛋白,IgE,细胞浸润,肿大,淋巴结,伊红,红球,母细胞,日本学者,不寻常,寻常性,淋巴组织增生,肉芽肿,病理性质,称作,淋巴肉,淋巴滤泡,之比,漏诊,误诊,放疗,抗体治疗,不同部位,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治疗
AB值:
0.30039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