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日均气温对社区居民脑卒中死亡影响的时间序列研究
文献摘要:
背景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温对居民脑卒中死亡的影响正愈发受到关注.目的 分析日均气温对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死亡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5—2019年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死亡资料(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死亡资料)、气象资料(包括气温、相对湿度、大气压)及大气污染物资料〔包括大气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与二氧化氮(NO2)〕.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日均气温对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的影响以及效应的累积性与滞后性.根据年龄及受教育水平开展分层分析,探究敏感人群.结果 2005—2019年,浦东新区累计报告居民脑卒中死亡30337人,其中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死亡分别为11221、15308人,分别占脑卒中死亡总数的36.99%、50.46%.研究期间浦东新区居民每日脑卒中死亡5.54人,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死亡分别为2.05、2.79人;气温、相对湿度、大气压的日均值分别为17.25℃、73.75%、1015.83 hPa,PM10、SO2、NO2浓度日均值分别为68.87、28.82、44.68μg/m3.浦东新区以日均温度的中位数(P50=18.2℃)为参照,低温(P5=3.0℃)对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的效应在滞后0~14 d(Lag 0~14 d)达到最大〔脑卒中:相对危险度(RR)=1.34,95%CI(1.15,1.56);出血性脑卒中:RR=1.61,95%CI(1.25,2.08)〕,低温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累积性与滞后性,缺血性脑卒中对低温的影响不敏感;高温(P95=30.1℃)对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效应在Lag 0~1 d达到最大〔脑卒中:RR=1.26,95%CI(1.12,1.41);缺血性脑卒中:RR=1.64,95%CI(1.39,1.93)〕,高温作用较为短促,出血性脑卒中对高温的影响不敏感.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低温对<75岁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75岁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在Lag 0~14 d达到最大;低温对小学及以下、中学及以上文化水平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分别在Lag 0~21 d、Lag 0~14 d达到最大.高温对<75岁、中学及以上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75岁、小学及以下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均在Lag 0~1 d达到最大.在Lag 0~3 d,高温对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高于中学及以上文化水平人群(P<0.05).结论 低温与高温均导致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死亡风险上升,低温与高温分别增加居民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死亡风险,而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人群在高温环境下更易发生脑卒中死亡.
文献关键词:
卒中;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日均气温;死亡;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年龄因素;教育程度
作者姓名:
陈亦晨;陈华;曲晓滨;孙良红;陈涵一;李小攀;彭丽;徐望红;周弋
作者机构:
200093 上海市,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0136 上海市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复旦大学浦东预防医学研究院;200030 上海市长三角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健康气象科 上海市气象与健康重点实验室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陈亦晨;陈华;曲晓滨;孙良红;陈涵一;李小攀;彭丽;徐望红;周弋-.日均气温对社区居民脑卒中死亡影响的时间序列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2(15):1838-1844
A类:
B类:
日均气温,社区居民,脑卒中死亡,时间序列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浦东新区,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气象资料,相对湿度,大气压,大气污染物,大气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滞后性,受教育水平,分层分析,感人,日均值,hPa,度日,日均温度,中位数,P50,Lag,相对危险度,RR,不敏,P95,高温作用,短促,文化水平,死亡风险,高温环境,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年龄因素
AB值:
0.15373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