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滇南喀斯特断陷盆地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文献摘要:
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因素,为探究喀斯特断陷盆地土壤有机碳库对土地利用方式及环境因素的响应,以滇南喀斯特地区5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耕地、草地、灌丛、人工林、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SOC)及活性有机碳(LOC)组分,即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性有机碳(EOC)及微生物量碳(MBC)的含量、储量及分配比例在土壤垂直剖面(0-60 cm)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SOC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其储量依次为灌丛(191.77 t/hm2)、草地(166.86 t/hm2)、耕地(142.47 t/hm2)、人工林(134.31 t/hm2)和天然林(102.62 t/hm2);EOC 和MBC的平均含量及储量均以草地及灌丛最高、人工林及天然林次之,二者在土壤垂直剖面上与SOC含量的变化特征一致,但EOC和MBC含量在土层间的下降幅度大于SOC;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层深度对DOC无显著影响(P>0.05);活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受土地利用方式及土层深度的显著影响(P<0.01),其中人工林的EOC/SOC和MBC/SOC显著低于草地、灌丛及天然林.通径分析指出SOC和EOC主要受C/P比、全磷、砂粒和交换性钙的影响,砂粒和C/P比是影响MBC的主要因子.研究阐明在喀斯特断陷盆地地区EOC和MBC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比SOC更敏感.另外,今后在土壤碳库的研究中应更多关注土壤磷和物理结构对其的影响.
文献关键词:
喀斯特断陷盆地;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通径分析
作者姓名:
杨桦;彭小瑜;杨淑琪;张云斌;赵才;黄勇
作者机构:
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昆明 650500;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林业和草业局,开远 661699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杨桦;彭小瑜;杨淑琪;张云斌;赵才;黄勇-.滇南喀斯特断陷盆地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J].生态学报,2022(17):7105-7117
A类:
B类:
滇南,喀斯特断陷盆地,活性组分,土壤有机碳库,喀斯特地区,草地,灌丛,人工林,天然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SOC,LOC,可溶性有机碳,DOC,氧化性,EOC,微生物量碳,MBC,储量,分配比例,垂直剖面,土层深度,hm2,通径分析,全磷,砂粒,交换性钙,响应比,土壤碳库,土壤磷,物理结构,土壤活性有机碳
AB值:
0.18829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