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再次妊娠的不良妊娠结局分析及预测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CSD)孕妇再次妊娠的妊娠结局及预测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指标。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于妊娠早期开始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规律产前检查并最终分娩的既往有剖宫产史的单胎妊娠孕妇501例,根据妊娠早期超声检查有无CSD分为CSD组127例(25.3%,127/501)及无CSD组374例(74.7%,374/501),根据分娩方式及剖宫产术中所见子宫下段分级,进一步将CSD组分为未破裂组(包括自然分娩和子宫下段分级Ⅰ级者)108例(85.0%,108/127)和破裂组(包括子宫下段分级Ⅱ~Ⅳ级者)19例(15.0%,19/127),比较各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妊娠结局、憩室相关指标[包括长径、宽径、深度、平均径、体积及残余肌层厚度(RMT)]。评价CSD孕妇子宫破裂高风险指标憩室深度/邻近肌层厚度≥50%、RMT≤2.2 mm及憩室深度/RMT>1.3对子宫破裂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1)CSD组与无CSD组的比较:CSD组孕妇妊娠晚期子宫下段厚度小于无CSD组[分别为(1.2±0.5)、(1.4±0.6)mm],其子宫破裂的发生率高于无CSD组[分别为15.0%(19/127)、8.0%(30/374)],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两组其他临床资料和妊娠结局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2)破裂组与未破裂组的比较:破裂组妊娠晚期子宫下段厚度[(0.6±0.5)mm]小于未破裂组[(1.2±0.6)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86,
P=0.001);两组憩室相关指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3)CSD孕妇子宫破裂预测指标与实际发生子宫破裂的相关性:憩室深度/邻近肌层厚度≥50%、RMT≤2.2 mm及憩室深度/RMT>1.3预测子宫破裂发生的敏感度分别为94.7%、57.9%、73.6%,特异度分别为12.0%、40.7%、24.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5.9%、14.7%、14.6%,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8%、84.6%、83.9%。
结论:CSD孕妇较无CSD孕妇子宫破裂的发生风险高。妊娠早期憩室相关指标与子宫破裂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妊娠晚期监测子宫下段厚度有助于预测不良妊娠结局。
文献关键词:
剖宫产术;瘢痕;憩室;子宫破裂;妊娠结局;危险性评估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王林林;杨慧霞;陈俊雅;范丽欣;张潇潇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北京 100034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王林林;杨慧霞;陈俊雅;范丽欣;张潇潇-.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再次妊娠的不良妊娠结局分析及预测)[J].中华妇产科杂志,2022(08):587-593
A类:
B类: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再次妊娠,不良妊娠结局,局分,CSD,孕妇,妊娠早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产前检查,剖宫产史,单胎妊娠,早期超声检查,分娩方式,所见,子宫下段,未破裂,自然分娩,长径,肌层,RMT,子宫破裂,风险指标,对子,预测价值,妊娠晚期,其子,预测指标,实际发生,生子,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发生风险,危险性评估
AB值:
0.163896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