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以后踝韧带结构及踝关节稳定性为基础的后踝骨折分型及其病理解剖学特征
文献摘要:
目的:提出后踝骨折新分型系统,进一步阐明后踝骨折的病理解剖学特征。方法:选择20例形态正常的下肢新鲜冰冻尸体标本,解剖并测量后踝相关联韧带胫骨附着区的范围。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7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及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共收治的296例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学资料,并测量患者后踝骨折占关节面百分比、后踝骨折向近端移位程度及距骨向后脱位程度。将后踝韧带结构解剖测量值与后踝骨折的CT影像学特征相关联,结合后踝韧带结构、后踝骨折块的形态学特征及损伤机制创建后踝骨折新分型系统。共分为3型:Ⅰ型为下胫腓横韧带胫骨附着区骨折;Ⅱ型为下胫腓横韧带及下胫腓后韧带胫骨附着区骨折,依据后踝骨折是否伴有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损伤、压缩或Die-Punch骨块可分为ⅡA和ⅡB两个亚型;Ⅲ型为下胫腓横韧带、下胫腓后韧带及胫距后韧带胫骨附着区骨折,按照后踝骨折块数目分为ⅢA和ⅢB两个亚型。观察后踝各韧带结构胫骨附着区的尸体解剖学特征、后踝骨折CT成像的影像学参数及对应分型情况。同时,将后踝骨折新分型与Haraguci分型及Mason分型相对比。结果:后踝韧带结构从后外侧至后内侧依次为下胫腓后韧带、下胫腓横韧带及胫距后韧带。下胫腓后韧带附着于胫骨后外侧,最高点距离关节面(45.2±5.6)mm。下胫腓横韧带附着于胫骨后方远端,最高点距离关节面(5.5±1.0)mm。胫距后韧带附着于内踝后丘或丘间沟,中心距丘间沟(2.5±0.6)mm。296例后踝骨折患者中,Ⅰ型、Ⅱ型及Ⅲ型分别为36例、229例(ⅡA 150例,ⅡB 79例)及31例(ⅢA 11例,ⅢB 20例)。ⅡB型后踝骨折占关节面百分比、后踝骨折向近端移位程度及距骨向后脱位程度明显大于ⅡA型后踝骨折[23.7(18.6,28.8)%∶18.4(12.7,21.7)%、4.1(2.1,6.0)mm∶1.9(0.2,3.0)mm、4.7(1.5,6.2)mm∶2.3(1.1,3.0)mm]( P均<0.01)。Ⅲ型后踝骨折向近端移位程度及距骨向后脱位程度明显大于Ⅱ型后踝骨折[7.2(6.0,8.2)mm∶2.7(0.4,4.0)mm、10.1(6.0,15.0)mm∶3.1(1.1,5.0)mm]( P均<0.01)。相对于Haraguchi分型,后踝骨折新分型结合了后踝韧带结构及后踝骨折损伤机制,不仅分型进一步细化,而且随着分型等级增加,损伤严重程度亦增加,其临床实用性更强。相对于Mason分型,后踝骨折新分型主要增加了单纯旋转型后踝骨折类型(新分型的ⅡA型),其骨折类型更全面。 结论:结合后踝韧带结构、骨折形态及损伤机制,后踝骨折可分为3型,该分型系统可更全面地阐述后踝骨折的病理解剖学特征,将有助于后踝骨折相关基础研究,并指导临床。
文献关键词:
踝骨折;韧带;分型
作者姓名:
李勇奇;夏江;李兵;于涛;周海超;和文宝;李振东;俞光荣;杨云峰
作者机构: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上海 200065;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骨科,克拉玛依 8340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李勇奇;夏江;李兵;于涛;周海超;和文宝;李振东;俞光荣;杨云峰-.以后踝韧带结构及踝关节稳定性为基础的后踝骨折分型及其病理解剖学特征)[J].中华创伤杂志,2022(05):444-451
A类:
Haraguci
B类:
韧带,带结构,踝关节稳定性,骨折分型,病理解剖,解剖学特征,明后,冰冻,相关联,胫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同济大学,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共收,骨折患者,关节面,近端,移位,距骨,脱位,解剖测量,测量值,影像学特征,后踝骨折块,形态学特征,损伤机制,下胫腓,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骨损伤,Die,Punch,骨块,尸体解剖,影像学参数,Mason,后外侧,后内侧,最高点,远端,内踝,间沟,中心距,Haraguchi,折损,旋转型,骨折类型,骨折形态
AB值:
0.157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