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隧道掏槽爆破中起爆点位置对爆炸能量传输的影响作用及其比选研究
文献摘要:
为比较评价起爆点位置对隧道掏槽爆破效果的影响,分别基于一维等熵流爆轰理论和柱状药包爆炸应力场叠加模型,分析了柱状药包爆轰波传播的方向效应和时间效应,揭示了起爆位置对爆炸能量传输的影响作用机理;通过单孔爆破现场试验,对比分析了正向起爆、反向起爆和中点起爆等传统起爆方式下孔口岩体的破裂形态及地表爆破振动峰值,佐证了起爆位置对爆炸能量传输的影响作用规律;依次建立了普通单孔爆破和隧道掏槽爆破数值模型,模拟计算了正向起爆、反向起爆和中点起爆3种传统起爆方式下的炸药爆轰加载特征与爆破损伤演化规律,评价了传统起爆方式下掏槽爆破效果的优劣,并探讨了掏槽孔起爆方式的改进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起爆位置的影响作用机理源于柱状药包爆轰波传播的方向效应和爆炸应力场叠加的时间效应,柱状药包起爆后爆轰产物和爆炸能量偏向于爆轰波传播的正向传输,其应力场也在爆轰波传播的正向叠加增强;试验结果显示,反向起爆时孔口岩体破裂与鼓包痕迹最为显著,中点起爆次之,而正向起爆最小;传统的反向起爆、正向起爆和中点起爆均有各自的利弊,反向起爆利于形成爆破漏斗,但易于造成根底,限制了掏槽爆破进尺,正向起爆虽有助于孔底岩体破碎,但容易在孔口形成大块,岩体抛掷效果也较差,中点起爆可兼顾孔口与孔底岩体的破碎,但孔中部岩体的破碎不充分,为此尝试提出了一种基于邻孔反向传爆的混合起爆方式,其结合了传统起爆方式的优点,且增强了邻孔之间的拉伸和剪切效应,岩体破碎较为均匀.
文献关键词:
隧道工程;掏槽爆破;试验研究;起爆点位置;爆炸能量;数值模拟
作者姓名:
高启栋;靳军;王亚琼;冷振东;卢文波;周海孝
作者机构: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陕西西安 710064;长安大学陕西省公路桥梁与隧道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64;中国葛洲坝集团易普力股份有限公司,重庆 401121;武汉大学水工岩石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2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高启栋;靳军;王亚琼;冷振东;卢文波;周海孝-.隧道掏槽爆破中起爆点位置对爆炸能量传输的影响作用及其比选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22(05):140-152
A类:
应力场叠加
B类:
掏槽爆破,起爆点位置,爆炸能量,能量传输,比选,比较评价,爆破效果,等熵,熵流,柱状药包,爆轰波传播,时间效应,起爆位置,单孔,现场试验,中点,起爆方式,孔口,破裂形态,爆破振动,佐证,数值模型,炸药,爆轰加载,爆破损伤,损伤演化规律,掏槽孔,改进方案,包起,爆轰产物,正向叠加,加增,岩体破裂,鼓包,痕迹,利弊,爆破漏斗,根底,爆破进尺,虽有,岩体破碎,口形,大块,抛掷,传爆,剪切效应,隧道工程
AB值:
0.23713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