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创伤性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机制和诊治研究进展
文献摘要:
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SAH)常继发于复苏或严重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致死、致残率高。其特点是CT扫描可见对称性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主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漫性脑肿胀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目前对PSAH的检查方法以CT为主,治疗方式以降颅压为主。但其CT征象与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相似,故单一CT检查对PSAH的确诊阳性率较低;单纯降颅压治疗对PSAH患者预后改善作用也有限。临床上对PSAH的认识尚存在不足,出现漏诊或误诊,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笔者就PSAH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诊治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增加临床医师对PSAH的理解,以便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文献关键词:
缺氧缺血,脑;脑损伤;脑水肿
作者姓名:
李泽安;张晓红;别黎
作者机构: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长春 13006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李泽安;张晓红;别黎-.创伤性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机制和诊治研究进展)[J].中华创伤杂志,2022(05):462-466
A类:
PSAH
B类:
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继发,发于,严重创伤,创伤性脑损伤,TBI,致残率,高密度影,弥漫性脑肿胀,静脉回流障碍,检查方法,颅压,征象,动脉瘤破裂,预后改善,漏诊,误诊,错过,治疗时机,病理生理机制,诊治方法,临床医师,缺氧缺血,脑水肿
AB值:
0.25321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