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结肠永久性造口术后造口旁疝发生及影响因素分析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结肠永久性造口术后造口旁疝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72例行结肠永久性造口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0例,女22例;年龄为(66±12)岁。观察指标:(1)随访情况。(2)发生造口旁疝影响因素分析。(3)不同年龄患者发生造口旁疝情况比较。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患者术后每12个月随访1次,了解造口旁疝发生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9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单因素分析根据资料类型选择对应的统计学方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造口旁疝发生曲线并计算发生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发生造口旁疝分析。
结果:(1)随访情况。7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3(12~76)个月。随访期间,共31例患者发生造口旁疝,其中术后1、2、5年造口旁疝发生率分别为20.8%(15/72)、36.1%(26/72)、43.1%(31/72)。31例发生造口旁疝患者中,Ⅰ型、Ⅱ型、Ⅲ型分别为21、3、7例。发生造口旁疝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2)发生造口旁疝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皮下脂肪厚度、腹直肌厚度是影响患者术后发生造口旁疝的相关因素(
χ2=7.98,
t=-2.95、2.02,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皮下脂肪厚度、腹直肌厚度是患者术后发生造口旁疝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4.07,3.19,0.07,95%可信区间为1.46~11.32,1.43~7.09,0.01~0.84,
P<0.05)。(3)不同年龄患者发生造口旁疝情况比较。72例患者中,年龄<65岁37例,年龄≥65岁35例。31例发生造口旁疝患者中,年龄<65岁10例,均为Ⅰ型造口旁疝,1、2年造口旁疝发生率分别为13.5%(5/37)、27.0%(10/37);年龄≥65岁21例,其中Ⅰ型、Ⅱ型、Ⅲ型造口旁疝分别为11、3、7例,1年、2年造口旁疝发生率分别为28.6%(10/35)、45.7%(16/35)。年龄<65岁和≥65岁患者造口旁疝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28,
P<0.05)。
结论:年龄、皮下脂肪厚度、腹直肌厚度是患者术后发生造口旁疝的独立影响因素。
文献关键词:
疝;结直肠疾病;结肠永久性造口;造口旁疝;发病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孟聪;高加勒;张潇;韦奇;孙丽婷;魏鹏宇;姚宏伟;张忠涛
作者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通外科,北京 10005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孟聪;高加勒;张潇;韦奇;孙丽婷;魏鹏宇;姚宏伟;张忠涛-.结肠永久性造口术后造口旁疝发生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22(12):1579-1585
A类:
B类:
结肠永久性造口,造口术,术后造口,造口旁疝,回顾性队列研究,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友谊医院,临床病理资料,生造,随访时间,正态分布,偏态分布,绝对数,类型选择,统计学方法,多因素分析,Kaplan,Meier,rank,保守治疗,皮下脂肪厚度,腹直肌,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可信区间,结直肠疾病
AB值:
0.13895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