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智能脉冲技术的Trans-PRK矫正近视散光术后角膜形态及视觉质量观察
文献摘要:
目的:观察智能脉冲技术(SPT)及1 050 Hz切削频率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矫正近视散光术后对角膜形态和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在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行Trans-PRK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33例65眼,随访时间为6个月,记录裸眼视力(UCVA)(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和等效球镜度(SE)。使用Sirius角膜地形图分析仪记录手术前后角膜前表面对称指数(SI),6、7、8、9 mm直径范围下的角膜前表面Q值,前表面球差、彗差、三叶草和总高阶像差,斯特尔比率(SR),水平和垂直子午线方向10、20、30、40 c/d的调制传递函数(MTF),并比较不同时间点各指标差异。各指标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术前BCVA为-0.09±0.06,术后7 d、1个月、3个月、6个月UCVA分别为-0.10±0.08、-0.12±0.06、1.16±0.06、-0.18±0.05;术前SE为(-4.24±1.24)D,术后7 d、1个月、3个月、6个月SE分别为(0.03±0.63)、(0.08±0.53)、(0.02±0.79)、(0.08±0.37)D。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前表面SI值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3个月和6个月不同直径范围的角膜前表面Q值均较术前明显增加,由负值变为正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前表面三叶草、总高阶像差均较术前增加,术后7 d、6个月的彗差明显高于术前值,术后3个月、6个月的球差明显高于术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3个月、6个月SR均较术前值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6个月,水平子午线不同空间频率MTF值均较术前降低,垂直子午线30、40c/d空间频率MTF值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不同直径范围Q值与球差(
r=0.798~0.925,
P<0.05)、总高阶像差(
r=0.596~0.630,
P<0.05)、SI(
r=0.235~0.303,
P<0.05)、角膜切削深度(
r=0.583~0.659,
P<0.05)均呈正相关;SI与球差(
r=0.307,
P<0.05)、彗差(
r=0.424,
P<0.05)、总高阶像差(
r=0.300,
P<0.05)、角膜切削深度(
r=0.227,
P<0.05)、偏心切削量(
r=0.281,
P<0.05)呈正相关;SR与像差、角膜切削深度、偏心切削量等均无明显相关性(均
P≥0.05)。
结论:使用SPT的Trans-PRK术矫正近视散光术后视力提高、屈光度稳定、视网膜成像质量提升,而角膜前表面的非对称性增大,并引入不同程度的高阶像差。
文献关键词:
屈光手术;屈光不正;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像差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杜玉芹;周春阳;周跃华;李羽;苏丹
作者机构:
成都中医药大学眼科学院 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 中医药眼病防治与视功能保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36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杜玉芹;周春阳;周跃华;李羽;苏丹-.智能脉冲技术的Trans-PRK矫正近视散光术后角膜形态及视觉质量观察)[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22(11):1078-1084
A类:
40c
B类:
脉冲技术,Trans,PRK,近视散光,光术,后角,角膜形态,视觉质量,质量观,SPT,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对角,自身对照,病例系列研究,医大,银海,眼科医院,随访时间,裸眼视力,UCVA,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SE,Sirius,角膜地形图,手术前后,SI,直径范围,围下,球差,三叶草,高阶像差,斯特尔,尔比,SR,子午线,调制传递函数,MTF,不同时间点,点角,不同直径,负值,正值,平子,空间频率,角膜切削深度,偏心,心切,切削量,术后视力,视力提高,屈光度,视网膜成像,成像质量,非对称性,屈光手术,屈光不正,角膜像差
AB值:
0.284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