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帽状息肉病临床和内镜特征及内镜下切除治疗效果
文献摘要:
为了探讨帽状息肉病的临床、内镜特征,并评价其内镜下切除治疗效果,对2017年6月—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或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结直肠息肉切除治疗,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帽状息肉病的14例病例(共56枚息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男8例,女6例;年龄14岁~74岁,其中<60岁7例,≥60岁7例;7例(50.0%)伴消化道症状;息肉多发4例,单发10例(71.4%);息肉位于直肠42枚(75.0%),乙状结肠13枚(23.2%),横结肠1枚;山田分型Ⅰ型44枚(78.6%),Ⅱ型3枚,Ⅲ型5枚,Ⅳ型4枚;内镜下息肉表面可见明显白色帽状覆盖物41枚(73.2%)、明显充血发红23枚,其中两者均可见8枚;2例行ESD治疗、12例行EMR治疗,均完全切除,均未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7例伴消化道症状者术后临床症状均获得缓解;11例(78.6%)随访期间完成肠镜复查,均未见息肉复发。由此可见,帽状息肉病无性别、年龄发病差异,息肉多单发,直肠及乙状结肠多见,形态以山田Ⅰ型为主,表面多有白色帽状覆盖物,患者可无明显消化道症状,内镜下切除治疗安全、有效。
文献关键词:
肠息肉;帽状息肉病;临床特征;内镜特征;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黏膜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陈淑佳;祁胜宾;孙秀静;李鹏;张澍田
作者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北京 100050;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石家庄 05001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陈淑佳;祁胜宾;孙秀静;李鹏;张澍田-.帽状息肉病临床和内镜特征及内镜下切除治疗效果)[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2(10):838-840
A类:
B类:
帽状息肉病,内镜特征,内镜下切除,切除治疗,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友谊医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内镜黏膜切除术,resection,EMR,结直肠息肉,息肉切除,经术,术后病理,消化道症状,单发,乙状结肠,横结肠,山田,田分,覆盖物,充血,发红,全切,穿孔,肠镜,复查,息肉复发,无性别,可无,治疗安全
AB值:
0.24330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