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峨眉山地区近地层微气象特征研究
文献摘要:
基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峨眉山站梯度塔资料、辐射观测资料和地表通量资料,采用涡动相关法对峨眉山地区近地层的地表通量和蒸散发量的变化进行分析,并估算了零平面位移、空气动力粗糙度、空气热力粗糙度、动量通量输送系数和感热通量输送系数等重要的空气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研究表明:近地面风速呈现高层高、低层低的特征,且高层日变化较低层明显;垂直风廓线在冠层内与冠层上存在明显不同的相关关系及拐点现象,拐点以下风速随高度的增速明显比拐点以上的小;零平面位移d年平均值为10.45 m;空气动力学粗糙度Z0m和空气热力学粗糙度Z0h年均值分别为1.65 m和9.95 m;动量通量输送系数CD和感热通量输送系数CH的年平均值分别为1.58×10-2和3.79×10-3;近地层降水发生次数和降水量多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7月降水日和降水量都较多,近地层降水日变化明显,表现出川西盆地典型的夜雨特征;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白天的主导地位随季节变化,夏季潜热通量占主导地位,冬季感热输送占主导地位;各天的蒸散发主要发生在08:00(北京时,下同)—17:00,在11:00-14:00达到最大值,且季节差异明显.
文献关键词:
峨眉山地区;近地层;辐射收支;感热和潜热通量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常娜;李茂善;王灵芝;龚铭;伏薇;舒磊
作者机构: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联合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225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常娜;李茂善;王灵芝;龚铭;伏薇;舒磊-.峨眉山地区近地层微气象特征研究)[J].高原气象,2022(01):226-240
A类:
峨眉山地区,零平面位移,Z0m,Z0h,感热和潜热通量
B类:
近地层,微气象,气象特征,观测资料,地表通量,涡动相关,蒸散发量,动量通量,热力学参数,近地面风速,层高,低层,垂直风廓线,冠层,拐点,下风,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年均值,CD,CH,降水量,多寡,季节变化,月降水,降水日变化,川西,夜雨,白天,下同,季节差异,辐射收支
AB值:
0.20495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