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骨性Ⅰ类及Ⅱ类患者基于锥形束CT的下颌骨对称性研究
文献摘要:
目的:通过对骨性Ⅰ类与骨性Ⅱ类患者锥形束CT影像资料进行定点测量,探讨两类患者之间下颌骨对称性的差异,分析下颌骨对称性与ANB角的相关关系。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纳入骨性Ⅰ类及骨性Ⅱ类患者各30例,采用三维测量软件对初诊拍摄的锥形束CT资料进行下颌骨标志点的标定和线距的测量,分析对比两组患者髁突、下颌升支、下颌角、下颌体部的相关指标。结果:组内对比:骨性Ⅰ类组中双侧髁突最后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52.76±2.47) mm,右侧:(53.95±2.21) mm, P=0.004]、髁突最侧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59.40±3.31) mm,右侧:(60.79±3.37) mm, P=0.013]、乙状切迹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47.88±2.18) mm,右侧:(48.84±2.54) mm, P=0.012]、喙突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46.59±2.49) mm,右侧:(47.28±2.54) mm, P=0.043]和下颌升支长度[左侧:(57.00±4.50) mm,右侧:(57.97±4.96) mm, P=0.020];骨性Ⅱ类组所有项目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测量项目髁突最侧点到矢状面的距离[骨性Ⅰ类组:(1.39±2.88) mm,骨性Ⅱ类组:(-0.16±2.74) mm, P=0.037]、乙状切迹点到矢状面的距离[骨性Ⅰ类组:(0.96±1.95) mm,骨性Ⅱ类组:(-0.15±1.97) mm, P=0.033]和下颌升支长度[骨性Ⅰ类组:(0.97±2.14) mm,骨性Ⅱ类组:(-0.38±2.61) mm, P=0.033],其余项目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颌角点的不对称性与ANB角度呈负相关( r=-0.308, P=0.017)。 结论:骨性Ⅰ类患者治疗前下颌骨的不对称较骨性Ⅱ类患者更明显,下颌角的不对称性与ANB角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文献关键词:
锥形束CT;骨性Ⅰ类;骨性Ⅱ类, 下颌骨不对称性;三维测量
作者姓名:
王瑜;汪延;曹宇鸣;王春晖;张兵;刘畅
作者机构: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广州 510000;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州 510000
引用格式:
[1]王瑜;汪延;曹宇鸣;王春晖;张兵;刘畅-.骨性Ⅰ类及Ⅱ类患者基于锥形束CT的下颌骨对称性研究)[J].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2022(03):148-152
A类:
B类:
锥形束,下颌骨,影像资料,ANB,回顾性研究,入骨,三维测量,测量软件,初诊,标志点,分析对比,髁突,下颌体,后点,矢状面,乙状,喙突,左右侧,余项,下颌角点,不对称性
AB值:
0.23450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